第10版:副刊

发现生活中的光和亮

——读随笔集《喊山应》

  回瞻文学路、观照时代变迁的《喊山应》,系著名作家王跃文创作的随笔集。在这本呈现作家心路历程的集子里,王跃文以其质朴的语言,谈人生成长,道文学追求,与公众一同分享他的创作心得,在倾听心灵的回声中,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王跃文。
  该选集依次分为“我的文学原乡”“我的文学创作”“我的文学检讨”以及“附录”。在“我的文学原乡”里,王跃文深情回忆了在故乡溆浦生活、成长的经历,讲述了溆浦独特的历史文化。20世纪60年代初,王跃文出生于湖南溆浦一个叫“漫水”的村庄,从小目睹家乡的风物和人世间的冷暖,让他懂事很早。幼年时期的他一直渴望能奔出山乡,摆脱贫困,早日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为了帮助他实现这个梦想,知书达理的母亲经常教育他要勤奋学习。后来,王跃文通过刻苦攻读,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由县到市再到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人生的精彩。书中,王跃文不无感慨地说,在故乡的那段岁月,是他读书的黄金时期,一有余暇,他就捧书而读。除了鲁迅的书之外,他还喜欢看一些外国文学名著,从这些经典作品里,不断汲取着做人的智慧和精神的滋养。
  在“我的文学创作”一章里,王跃文畅谈了写作《国画》等作品的创作缘起。那年,分到县政府当秘书的王跃文,为了打发清寂的时光,开始偷偷写起了一本叫《国画》的处女作。这本颇具警示意义的长篇小说出版以后,以对现实的精准描摹、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很快使他声名鹊起。之后,王跃文又一鼓作气,相继推出了《大清相国》《爱历元年》等作品。书中,王跃文坦率地表示,自己写《国画》等系列作品,完全是在体察世相、洞悉人生的基础上,质朴率性的表达罢了。这些表现凡尘百姓喜怒哀乐的作品,在看似冷峻峭拔的语境下,却分明透着一股真切的暖意,之所以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用王跃文的话说,“是出于作家的本能”。王跃文觉得“文学的真实性应该普遍高于生活的真实性”。一个作家的使命,不是让人看到接踵而至的沉重和阴暗,而是要更多地引导大众,去发现和探求生活中的光和亮。从自己的作品生发开去,王跃文还谈了对“作家”的理解,他觉得一个真正的作家,视野和创作手法,都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类型上,唯有用广阔的视域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才能描绘出一个气象万千的丰饶世界。
  第三章“我的文学检讨”,则有针对性地阐释了王跃文对小说创作的理解,审视了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得失。他自谦地说,“我是个乡下人,刻意保持乡下人的天真,大有好处。”正是这种乡下人的质朴和天真,让他面对虚伪和不公,敢于去揭示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国画》出版以后,很快成为畅销书,但尽管如此,多年以后,王跃文依然以一贯的理性和清醒,认真审视着这部作品。他说,“《国画》尚有明显的瑕疵,却没有办法把它弄得更好些。”在谈及他其他的作品,历来秉持着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王跃文,坦言自己在构思和创作每一部作品时,从未考虑过会不会畅销,更不会为了畅销,刻意添加所谓畅销元素。的确如此,品咂王跃文的系列小说,不难发现,他聚焦的都是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即便这部随笔精选集《喊山应》,同样书写的是文学场上的日常,映射出的却是丰富而宽广的现实生活。他没有媚俗,也没有迎合所谓的时尚,而是始终坚持内心的想法,用手中的笔,去描摹现实,书写人生,用作品去回应时代的关切。
  附录部分则收集了一些评论文章,对王跃文的作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助于广大读者对其人其文,有一个更为透彻的了解。
  书中,在回答缘何要用“喊山应”作为书名时,王跃文意味深长地说,居乡下老宅,对面就是一座高山,乡下人寂寞时,常会对着大山高喊两声,回声随山起落,谓之“喊山应”。其实,一个写作者用文字表情达意,勾勒人间万象,何尝不是在状描人世的回声?我们通过这种文字的真切回应,可以看出人世的模样,这就是作家王跃文发自心灵的《喊山应》。

钟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10期

  • 第2023-12-09期

  • 第2023-12-08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6期

  • 第2023-12-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