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栽蒜,人旺财旺。”
母亲每逢腊八总乐呵呵地将这句话讲给她的子女听,并兴致勃勃地选一精致的青花瓷盆。姥姥留给母亲不少专用于栽蒜苗的青花瓷盆,有圆形的、月牙形的、椭圆口的、喇叭花口的,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图案吉祥、造型美观。腊八这天,母亲将这些盆从柜里取出清洗再用白笼布擦净擦亮,一一摆炕上,笑眯眯地边欣赏边问:“孩儿们,用哪个?”
“月亮的。”“椭圆的。”弟弟妹妹抢着说。
“喇叭花,笑哈哈,福照家!”我灵机一动,说了句母亲爱听的。
“还得是俺大丫,喇叭,腊八,幸福开花!”
母亲喜滋滋地哼着“过了腊八就是年呀嗨……”,将精挑细选的大头蒜小心翼翼地剥皮,生怕指尖划伤蒜面。院子里取土装入盆中整理妥帖,然后将蒜栽种盆里。那一瓣瓣蒜个头匀称、饱满健壮、洁白齐整,一圈一圈聚拢排列,宛如一个剥了皮的白色大橘子,煞是好看。之后母亲每日浇水调温侍弄护理,夜晚灶火熄灭端至灶台或炕头暖和处,中午温暖的阳光洒满窗台和整个炕头,母亲又将其端至炕中间沐浴阳光,蒜苗浸润在生命的芬芳和光泽里,努力地成长着。腊月廿四扫尘,母亲又将其端至干净处,不让其受丝毫污染。到这天的时候,蒜苗已然碧绿茁壮,足足二尺有余。除夕贴春联,母亲总会剪一大红纸条,给蒜苗腰部系一圈红带。绿苗玉蒜、艳红腰带、青花瓷盆,给温暖俭朴的农家灶台增添了生趣,成了灶台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我记事直到我和弟妹几个工作成家,母亲年年栽蒜、岁岁苗旺。过年饺子的蘸汁、正月大团圆和待客的菜肴,母亲总自豪地点缀些切好的蒜苗配色增香。
“蒜苗青,鲜味腾。孩儿们,味道咋样?”母亲双手背后,努力挺直微驼的背,笑容满面问桌旁狼吞虎咽的一班外孙。
“嗯,好吃。”“香!”“棒棒哒。”孩子们边吃边争先恐后地夸。母亲甚是满足、开心。
“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喝碗腊八粥,来年大丰收。”
每逢腊八这天,晨光熹微,母亲的腊八粥早已大功告成。满屋飘着枣的香味,灶里炭火红红的,炕上烧得暖暖的。我和弟妹几个也早已在母亲的催促下出了被窝洗漱完毕,每人一碗盘腿坐在炕上津津有味地享用。母亲讲究旭日东升前让她的孩子们喝了粥早早到校读书。糯米、谷米、小麦、红豆、大豆、花生、红枣……母亲熬制的腊八粥味道一流,香甜、黏稠、看相好、营养可口,真可谓“七宝五味粥”。
母亲一生早起,何止腊八节。
之后,我们长大成人,母亲对腊八粥食材开始精心挑选,又多了莲子、桂圆、葡萄干等。母亲开心地说:“农家的腊八粥一年比一年甜喽!”
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源远流长,宋朝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李福《腊八粥》中道:“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而今,喝粥不限于腊八节,食材种类繁多,厨具日臻精致,制作各取所需所好,八宝粥、养生粥、养颜粥已成工作之余的日常普通菜单。
腊八节奏响了喜迎新春的序曲。又到腊八,母亲、故乡,永远的记忆:腊八农家煮粥多,蒸腾炉灶笑围锅。香甜糯软飘街巷,老少欢年咏泰歌。
刘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