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冬去春来又一年

  又是一个撩人心扉的年末岁首。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街道上璀璨夺目的路灯,我的思绪又开始在茫茫夜空中飘荡。我没有对酒当歌,但我却无酒自醉。伴着心灵的钟声、望着他乡的明月,我又开始在自己心中的山山水水里徘徊、漫步……
  小时候盼过年,掰着指头数日子,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新衣、放鞭炮、吃好吃的、走亲戚,还能挣些在当时来说是很奢侈的压岁钱。
  家在农村,在我的记忆里,村里人们贴对联是很讲究的:院子大门上贴的对联,都是请教书先生写的。除了门上贴对联外,屋内的正面墙上也贴着二指宽、一拃长的红纸,上面写着“抬头见喜”的字样;靠近搁置煤油灯的地方,小红纸上写的是“小心灯火”;水缸和存放米面的坛坛罐罐上面,不外乎贴的是“清水满缸”“川流不息”“米面如山”等等;至于鸡窝、猪圈、牛棚马厩上贴的小对联是“鸡肥蛋多”“养猪积肥”“牛肥马壮”“六畜兴旺”;“五味调和”是贴在厨柜上的。勤劳朴实的庄稼人把心中对新一年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上面,整个家里到处都是红的,过年的味就更浓了。
  我们小时候的新衣服,是父母一年下来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出来的,用平时舍不得吃积攒下来的鸡蛋,还有废铜烂铁,去合作社换成钱,然后加上供应的布票扯几尺粗糙的白布,再用棉花票买上棉花,拿回家后,用染料把白布染成黑或者蓝不同的颜色。一般裤子是黑色的,上面还要加一截白裤腰,在我们当地叫中式裤,俗名叫大裆裤,穿在腿上宽松肥大,一条裤腿放两条腿也绰绰有余;裤上面的那截白裤腰是保护肚子不着凉的。把穿在腿上的裤使劲往起一提,用手往前一拽,然后往左或右边一叠,最后用象征吉祥如意的红裤带一扎就可以了。上衣一般是蓝色的,也是中式对襟袄。有的人家缀的摁扣也叫子母扣(公母扣),两片衣服合回来,用手一摁,扣子就锁好了,怕风吹凉了肚子,大部分都在两片衣服的左或右面缝制一条俗语叫“掩巾”的东西用来挡风。
  年三十的午饭前,一家人全体出动,用面糊糊把之前写好的所有对联分门别类依次都贴好,然后再洒水,把土院子的旮旯缝隙都仔仔细细、彻彻底底地清扫一下,饭后,把家里的桌椅板凳和箱子柜子认认真真擦洗一遍,再绕炕周围一圈用从学校和生产队找回来的废旧报纸粘上一层,土话叫“炕围”的,这样,就有了过年的气氛。到了晚上,则根据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早睡,要“坐大年”——所谓的“坐大年”,换作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守岁”。
  小时候,过年守岁我觉得是比较煎熬的,平时都是天黑就睡觉的,你想想,大年三十,一天作践下来,已经很吃力了,再加上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在昏昏的煤油灯下,睡意袭来,就更支撑不住了,人就东倒西歪起来,只有早早躺在用柴禾烧热的土炕上、钻进温暖的被窝里才是王道!娘说,不要睡,等半夜你爹去响了第一声炮再睡,还要分压岁钱呢!一听到分压岁钱,我像是打了鸡血针一样,立刻精神起来了。娘拿了一角钱给我看一下,塞进我的新衣服里,放在我枕头旁边。
  年初一早上醒来,爹娘早已经把饭做好。那时候过大年也摆不起盘子,只是用粉条、豆腐和海带,再加一些猪肉搅和在一起炖大烩菜。就这样,在我的心里已经感觉到很知足、很开心了,如果换作平常时候,碗里连个油星星也看不到。端着一碗烩菜,把屈指可数的两片肉放在最上面,舍不得吃,在小伙伴面前显摆一下,然后把碗里的其他菜都吃完,最后才嘴里品着肉的香,心里漾着幸福。吃过饭以后,穿上并不合身的新衣服跑出去和小伙伴到各家院子里捡拾没有响了的鞭炮,然后把鞭炮一掰两半,倒出里面的火药,用火柴棍一点,只听见“哧溜”一声,冒出就跟烟花一样的火焰,别提多开心了。
  是啊,那时候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很容易就满足了。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年,小时候的一年好像很长,现在的一年总觉得太短,不知远去的是时光还是梦想。一年年就这样走过,年在我们的身后微笑,我们在岁月里跋涉,一步步走着我们的人生,用心谱写着我们生命的乐章、用心感受着生命里的酸甜苦辣、用心走过每一个日出日落。春去春又回,花谢花再开,一年年的季节在时光里更替,不管远去的是什么,记忆总是会铭记那些美好的温暖!只有记忆中的年味在心头萦绕,只有说不出的情怀在年的脚步里如影随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啊,太阳下山又一天,冬去春来又一年,我们更愿意今后的年过得有滋有味、开心快乐!

刘金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9期

  • 第2024-01-28期

  • 第2024-01-27期

  • 第2024-01-26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24期

  • 第2024-01-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