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走进山河 书写美学

  山西形似一片树叶,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踩一个脚印就能看到历史,厚重文化是它的亮彩底色,青山碧水是它的盎然生机。
  这片树叶的盎然生机、苍翠蓬勃,以及曾经的斑驳肃然和蜕变生长,作家李景平先生经历了见证了书写了描摹了,他以一个环保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和一个作家的创作经验,向山西这片土地洒下万千文字,筑起一道生态文学堤岸,形成一个生态文学作品体系长廊。那些浸润着汾河流水清芬幽芳的文字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同流淌,或飞瀑直下而雄浑激荡,或溪流潺潺而欢快奔跑,或波光潋滟而静如处子。他的书写携带着美的密码与丰神,丰茂,清爽,美质,还有思考与思虑,呈现出一种生态美学风格。
  从带领作家汾河采风到主编绿色散文等生态作品选,以及从未间断的个人生态文学创作,李景平的日常围绕着河流展开。打开《风在心间行走》,一缕清风,一波水声,绿色的风吹拂着山川大地,河流的哗啦啦声清脆、响亮,环绕着两岸,悦耳动听如圆舞曲,风声即水声,水声即风声。《追着汾河疾走》,作者回忆了上世纪50年代的汾河,60、70、80、90年代的汾河,从哗啦啦到稀溜溜到黄糊糊到黑兮兮,到决战治汾,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那些辛苦心血筑起的责任,那拯救母亲河的坚守,还母亲河一片清澈的追求,作为环保人的理想,作者和汾河一起走过来,走过前世,来到今生,见证沧桑,赢得现在,曾经的梦不是梦,已经变为美好的现实,还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疾走”,便走出了饱涨的激情、饱满的文字,走出了作家的生态情怀,走出了生态书写的潮起,走出了一部又一部生态作品的诞生。
  于是,《每一棵树都是风景》《绿不只是风景》《在绿的时空里绿着》,仅看这些标题,就是一种哲学,哲理性启示。绿,是清洁生产,是蓝色工业世界,是健康发展,是古老文化与现代工业的融合,这绿,就不再只是风景,是渗透进工业生产环节、农业生态链条的方方面面的体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与此同时,绿,在绿的时空里绿着,这绿,便重叠着交叉着张扬着它的色彩,山、水、时空,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绿、一个变化多端、内蕴丰富的绿色在作家笔下灵动起来、斑斓起来、绵延开来,一幅幅一帧帧一卷卷,浓墨重彩,跌宕起伏,铺陈延展,美图岩岩。即便你没有去过他笔下的世界,亦如身临其境,坠入作者编织的重重绿网之中,享受沐浴那绿的时空里的绿色之魅。
  追着河,黄河落天也做绿色的梦;追着河,看看这片橄榄色世界;追着河,在历史深处听风。追着河,追着梦,仰望大同蓝,抚摸右玉绿,来到了塞上绿洲、美丽朔州。右玉的绿又是如何的绿?此时,作家的叙述呈现出一个多视角:有右玉当地绿化功臣的讲述,有著名作家的真诚书写,有作家自己的深度挖掘,还有那一个关于流水与森林之梦。如果说,在绿的时空里绿着,更多是空间里的绿,那么右玉的绿则更多的是时间上的绿,70多年只干一件事,那就是种树。作者写道:右玉人,用手建筑了树立在中国大地上的山河美学。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高品位的赞美!作者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是,当他发出这样的赞叹的时候,其实作者自己何尝不是也在书写着一部山河美学史!
  李景平先生书写的这部山河美学史是关于生态的,是关于人类生存以及生存的美与诗意,敬畏、顺应自然并保护、热爱自然的美,人类的生存生活才会具备美与诗意;如果破坏自然,美和诗意便不复存在。在人类创造对自然的大爱和大美的进程中,生态环境文学从未缺席。作家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观察、思考生态文学这一深刻命题。因此,在整部书中,作家不单单写自己,还介绍其他许多作家的作品,似乎是为生态文学摇旗呐喊,实际是对所有生态文学作品的敬重和对写生态文学的作家的尊重。
  当然,如果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山西的生态之路是如何走过来的,作家是如何建构自己的生态文学作品的,就不免会流于简单化处理文字的流程,李景平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他在敬重生态文学作品、尊重作家的创作的同时,发出了自己的深层次思考和追问。《生态文学的时代询问》,从生态文学带来人们对传统文学的询问到生态文学要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精神家园,作家发出10问,字字真言,句句慧语,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芒,凝结着爱与责任的担当。深耕日久,成竹在胸,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现代视野和现实关怀,是这部书的意义显现。
  从书写黑色、破碎、污染到绿色、鲜亮、美丽,一路走来,葳蕤的文字承载着文学给人以启迪的作用,审美认识和审美教育的文学功能在生态文学领域更彰显了其认知和观照的功力,让读者从文学作品中感知生态环境保护的伟大自觉。从艺术角度看,艺术创造性在现实真实的基础上通过文学叙述策略引发读者阅读与关注,诗词典故的运用,神话传说的拈来,文坛往事的回望,从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到徐刚的《伐木者,醒来!》,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就是爱护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既是主题先行的生态文学,也是书写“美丽中国”的壮丽实践。丰富的创作素材,真诚的创作态度,关注生态文学的发展,探索指向和境界追求。
  《流淌进一条河的文学行走》获得赵树理文学奖后,李景平说,这个奖其实是对一条河流的奖励,是以文学评奖的方式,奖励凝聚人心归来的汾河和见证汾河归来的人心。他梳理阐释了河流、文学以及自身的关系,再次把读者的目光聚焦到生态上,一种肩负使命的博大情怀,一种敬畏自然的真淳心态,一种与自然与文学相互交融的自洽状态,在一个生态文学人的身上达到了“意与境浑”的境界。
  走过山河,走过时间,走过你我,这一册山河美学史,于风起处,荡漾着风情、风华、风韵,在世间,在人间,在心间……

边云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12期

  • 第2024-03-11期

  • 第2024-03-10期

  • 第2024-03-09期

  • 第2024-03-08期

  • 第2024-03-07期

  • 第2024-03-06期

  • 第2024-03-05期

  • 第2024-03-04期

  • 第2024-03-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