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之食,千滋百味。扬州的早茶享誉天下,家乡高邮隶属扬州,饮食文化自是一脉相承,但高邮早茶更具独特风味,细腻而雅致,清新而浓郁。
千年驿城,水乡高邮,地处江淮要津,是个慢生活、慢节奏的小城,吃早茶是家乡人的生活习惯,也是生活状态,是亲朋好友简单的一次聚集。平素的早餐吃个烧饼油条,下碗阳春面简单了事。远朋而至,人间小温,提高接待档次,早茶是必须要吃的。如果兴趣浓厚,有好事者也是可以喝点早酒。我每次回高邮吃早茶,在亲友的劝说下,也总是来上二两的,以此衬托一下吃早茶的氛围,更映射主家的热情好客的态度。
年少离别高邮,我对早茶并没有太多的概念。记忆里,刚刚踏足社会,在乡里文化站工作,偶尔一早在镇上遇到同学好友,就在饺面店点上一笼蒸饺,吃个早餐。刚蒸好的蒸饺呈饱满鼓胀的月牙形态,诱人食欲。蒸饺皮薄馅大,汤汁充盈,吃的时候用筷子夹住,先咬开一个口,把里面汤汁吸干,再蘸醋吃饺皮和肉馅。如此简单,仅此而已,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吃了早茶。
现在的高邮早茶店成了休闲和社交的场所,体现的是本土的民风、民俗。很少是一人去吃早茶的,约几位亲友围桌而坐,除了泡一杯绿茶,或点一杯豆浆外,更多以面点为主,花色很多:五丁包子、菜肉包、豆沙包、蒸饺、烧卖、千层油糕、阳春面等。早茶的标配是烫干丝、煮干丝,当然也有肴肉、盐水鹅、蒲包肉、盐水虾、海蜇、松花蛋等佐酒的冷菜。包子没有上桌之前,喝着绿茶吃着干丝唠叨家常,一杯早茶,半寸闲情,悠然自得,其乐融融。早茶的包子、蒸饺和烧卖都是现点、现包、现蒸的。几笼屉包子高高地摞在一起端上桌,热气腾腾,咸甜一味,荤素俱欢,风味横生。在高邮吃一顿早茶品茗尝点,润喉充饥,往往两三个小时也是正常的,而我在部队服役多年,生活单一却规律,准点早饭,时间限定,是风卷残云,狼吞虎咽,没有工夫让你悠闲的慢条斯理、细嚼慢咽。
高邮吃早茶的店多,知名老字号的也不少,但价格亲民,花费不高,显得隆重而有仪式感。亲友请吃早茶喜欢安排在张记酒楼、贵宾楼。每每去吃早茶,食客们挨三顶五,人声鼎沸,座无虚席,坐等喊号。我也特别醉心于早茶店里那一声“得罪,得罪,借过,借过”的打招呼的方式。
天和食府的葛老板事业有成,独具慧眼,看到早茶热在高邮城里的兴盛,抓住商机,在高邮繁华一时的府前街老实验菜馆的原址上,也做早茶生意,是高邮早茶文化的后起之秀,坚持和传承了高邮早茶文化的传统和精髓,坚守和发扬了老实验菜馆早茶文化的本味和魅力。哪怕是吃正餐,葛老板的主食定是他精心制作的包子、蒸饺、烧卖等。卖相朴素,面皮暄软,馅儿喷香,是老高邮城正宗的老碱发面的包子,一口原汁原味的鲜汤,肉香味蕾,回味绵长,品尝到的是包子制作的精细和用心,看到的是高邮餐饮人的固执一念,对菜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匠心。
近期,我回了一趟故里,与葛老板叙旧闲聊,聊的是高邮早茶深厚的悠久历史和沉淀的美食文化,聊的是高邮早茶浓厚的传统特色与烟火味道的相融相映。如此说来,千年高邮城的繁华朴实的味道也许就在这早茶中吧!高邮早茶品种丰富,包子当是招牌和名片。包子的选料和制作是很讲究的,要求壮肥大酵,精肥漫涨,紧捏细化,兜汤成圆,四句话的秘籍,说的是包子发面的过程和包包子的方法。天和食府的包子注重面粉发酵,传承和保留了用老面发酵的传统制法,多次醒发、反复揉搓。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云:“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这样制出的面皮柔软有韧性,越嚼越香,有一种自然发酵的味道,食不黏牙。
馅心的制作,更需要耐心和手艺。馅心多样,花式精巧。高邮老味道的包子馅心突出主料,注重本味,以盐正位,以甜提鲜,构成清鲜与甘甜搭配,荤腥与蔬素糅合,蓬松与韧性对应的味觉效果。馅的量重于皮的量,包得住馅心,兜得住汤汁,封口地方的包法决定了是什么样的馅料,鲫鱼嘴的样式一定是肉包子,褶子细密且均匀,普普通通的包子,展现的是高邮面点技艺的精湛,是常年技艺积累的凝练。锁住食材最佳的水分和鲜度,拌馅即包,上笼就蒸,寻常原料发挥到了极致,咬上一口,油汤满嘴,清芳氤氲。
高邮的早茶里有风有雨有诗情,夜静人散,新月如钩,承载和寄托着一份情感、一往眷恋、一种文化。跨马行舟,十年尘梦,怎不忆高邮,那丰盈的早茶里,缭绕着我的乡味、乡情和乡愁……
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至味是清欢。清晨的一缕阳光洒进薄薄的纱窗,我和你共赴一场高邮早茶之约,可好!
丁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