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心理学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促进了对这些领域的发展研究,并产生了诸如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像现在很多人热衷学习的西方经济学,其结构体系中也含有诸多心理学成分,例如“理性人”即“经济人”的假设,基数效用论的作用机理等。然而尽管当前对孔子、老子、墨子等先贤思想的研究、传播已十分火爆、蔚然成风,但是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心理学的视角却鲜有张开。而涉猎心理学与文史哲等诸多领域研究的朱建军教授,则通过其所著《中国的人心与文化》一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性的心理学分析。并且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以多数读者在阅读该书后都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教益。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结论性的观点,如果只是用普通的逻辑推理是很难予以解释清楚的;而如果使用例证,则有时又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该结论不能广而推之。可如果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那些观点就有很多会很容易地为人轻松理解和广泛接受。例如,在该书中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法家的风格虽然很强势,但其实这正是法家内心自卑的表现;法家为了克服自卑,就不得不采取很多强硬的措施。另外,作者不仅通过心理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观点,更通过心理学来分析这些观点的利弊,同时,作者还会相应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仍以本书的法家篇章为例,作者分析道:“心理学的研究得出,所有被压抑的心理内容都不会就此消失,而是会潜藏在潜意识中,等待以后再出现。在他们实现了个人的目标后,其内心中那些被压抑的心理内容就会出现,并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会使过去的成功毁于一旦。”这个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例如现在一些人为了集中精力干好事业,放弃了很多其他的事情,等事业成功了人的精神和身体也垮了下来。相应地,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即“为了避免‘在巅峰崩溃’的法家式宿命,作为个人,我们需要做的,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全面发展人生,不要把一切赌注放在高考或者其他某一件事情上。从民族方面来说,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唤起内心深处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任,要相信我们国家虽然暂时还不是发达强国,但是我们的文化中还蕴藏着珍贵的宝物。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以更平和的心态,仔细探索适合我们的方法和道路,让我们的民族有更稳健而全面的发展……”
此书的行文论述,大体上是按照上述例证说明的结构进行的:运用心理学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分析其利弊、提出自己的建议。按此结构,该书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等等的思想、观点。阅读完此书,读者会从心理分析的层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建议。
尽管从总体而言该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独特而有效的分析,但是,由于该书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几乎是开创性、无可借鉴经验的,因此,该书也难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该书的前半部分明显要比后半部分写得更详实;作者在应用心理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时,有时略显牵强;作者提出的观点、建议,有的还可再进一步商榷。另外,通读此书后,可以看到作者对墨家是充满敬意的,而对法家则是有些排斥,因此,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尽管有其自己的论证依据,但仍有可能影响读者的独立判断。
虽然此书有上述需改进、商榷的地方,但该书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总体上言之有理、有据,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论述,因此阅读该书后会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如果今后能有更多类似的书籍出版,能有更多的作者(特别是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作者)以心理学为视角,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信会起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发扬的作用。不过笔者对今后打算著作此类图书的作者也要诚挚地提出建议:在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时,不能走极端——不能单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而要注意结合政治、社会、历史背景、科技水平、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综合的研究、论证。
朱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