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梅钰,是近年来山西文坛上一位成绩显著、进步快速的青年作家,她富有文学天赋,生活积累丰厚,观察社会深刻,艺术感觉敏锐,以中短篇小说出道,兼写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作品频频发表于国内一些重要文学刊物,出版有小说集《十二个异相》等。尤其是她的短篇小说《十二连城》,获得了2019——2021年度“赵树理文学奖”,进一步扩大了她在文学界的影响力。这篇获奖小说《十二连城》,故事呈现的是人与乡村的关系,三代女性都曾有机会走出乡村,可她们却都不约而同地被生活阻滞,女人们像土地一样孕育生命,可自己的生命却被困在土地之上;脚下的黄土,总是以某种方式与人保持着不可磨灭的羁绊;作为村庄的象征性标志,“十二连城”如宿命一般被凝视、被铭记,审视着乡村带给人们的命运,尤其是对女人的制约,现实意义是比较强烈的。前不久,梅钰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大河之魂》,甫一问世,便进入全国文学好书榜,实属不易。
长篇小说《大河之魂》正式出版之前,梅钰就把作品文稿发给我,有幸成为较早的阅读者之一,感受到是一部好作品。受她的邀请,我为这部长篇小说撰写了推荐语:“《大河之魂》将笔触伸向黄河中游壶口一方水土,细腻地描绘出壶口儿女为了追求幸福所付出的奉献,让我们对当今壶口经济状态、壶口民众的生活方式、壶口人的情感,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梅钰以一个作家觉醒的现代意识和深邃的眼光,审视壶口的历史传统和变革现实,提出了‘壶口精神’,体现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她在作品中特别注重呈现壶口人的生活本色,深入发掘和提炼壶口精神实质,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和道德风气,因此,这部小说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都是非常明显的。”梅钰是黄河中游山西吉县人,从小生活在壶口一带,对壶口人的历史、现实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壶口的民俗民风民情体验真切,她用长篇小说的方式来表现壶口人的历史贡献与现实追求,是再合适不过了。
阅读梅钰的《大河之魂》,让我的情感一直与黄河纠缠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母亲河。这条蜿蜒曲折数千公里、昼夜奔腾、川流不息的大河,流出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创造了令人崇敬的中华文明。毫无疑问,黄河文化也是我们置身其中的三晋文化的根源。或者说,是黄河文化孕育出了三晋文化,三晋文化丰富了黄河文化,并成为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应当说,没有黄河文化的孕育,难有三晋文化的辉煌;同样,没有三晋文化的实绩,黄河文化的光彩也会减色。黄河上的壶口瀑布,是名闻中外的地方,生活在壶口一带的民众,生生不息、顽强奋斗,诞生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成为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壶口文化又是能够自成一体的、可以形成一种精神的载体,《大河之魂》正是对“壶口精神”的阐释。
按照辞典的方式解释,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中,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创造、传承、享用的社会产物,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各种社会事物与现象。从另一方面理解,文化也是一定社会群体成员为应对环境,满足需要,获得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共同的生活模式与规则。具体来说,黄河文化表现出的内容,包括各类人的思维性格、民间习俗、服饰特点、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宗教影响、艺术形式、语言风格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内涵,更是三晋文化无法离开的基础,自然也必定是壶口文化的根基。从梅钰的《大河之魂》所描写到的人物与故事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在展示黄河文化和三晋文化的这些内涵,都深深烙上了黄河文化的印迹,也就在总体上显示出质朴厚重的风格。
《大河之魂》讲述的故事是:新时代新农民“我”,从一线城市广州回到壶口所在地吉县老家,运用自己在外闯荡得到的从商经验和积累的资金,联合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起苹果专业合作社,把吉县优质苹果销售到国内外,获得了良好收益,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日子;与此同时,追溯清代康熙年间,“我”的祖先张鸿业,被生活逼迫,下黄河当苦力讨生活,积累下丰富的行船经验,并且组织沿河六个村庄成立起股份制企业雏形“六股头”,在旱地行船打江山。整部小说故事里套故事,书写新旧两代黄河壶口儿女的奋斗精神、情感纠葛,两条故事线索平行推进,形象生动地呈现出黄河壶口儿女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表达了黄河壶口儿女不屈服命运,敢于突破生存困境的意志,由此,诞生出绵延不绝的黄河文化中的壶口精神:“质朴性纯、守矩包容、坚韧创新”。
阅读《大河之魂》,除了上述内容上的厚重文化感之外,打动我的是艺术表现方式上,梅钰所展示出的小说叙述天赋,这是一种灵动的、智慧的又不失控制力的特点。小说分三条线索交叉叙述,齐头并进,采用时空交错、人称变换、意识流动等表现方法,加以《壶口志》摘录、颁卷唱词、民间曲调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将新旧两个故事和叙述者的情感有机融合,从而凝聚成黄河壶口精神、大河之魂。
主体线索是表现新时代新农民壶口青年“我”的奋斗现实。“我”是土生土长的壶口人,了解黄河壶口流域的历史经历和现实生存状态,更熟悉这一带的经济特色、风土人情,对这方热土爱得深沉,立志要做一名有作为的壶口人。“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到广州等南方发达地区闯荡数年,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到了不惑之年,本来是返乡探亲,却由于家乡的脱贫致富大业的需要,不再离开,投身于吉县红富士苹果的种植、营销、管理工作中,创办起一家行之有效的企业,组织起果农的集体力量,与果商合作,采取“龙头企业+联合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双赢,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向小康。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但在梅钰的叙述中却有了新意:“我从遥远的广州回来,因为一颗苹果。堂弟将它递过来让我品,香、脆、甜、多汁,似乎让我觉知的不是嘴巴舌头,而是语言。他说甜,大脑便分泌甜,我才能觉到甜……堂弟又给我讲四颗苹果,一颗被亚当夏娃偷吃了,繁衍人类;一颗砸牛顿头上,发展了物理力学;一颗乔布斯咬了一口,推动全民智能;第四颗在你手上。”这种把普通人惯常生活,用文学化的语言叙述出来,让故事必然会形象有趣,人物也立体丰满,读者也会被吸引住,一定要看看后面要发生的情节。长篇小说在确定题材、主题后,叙述就是成败的关键,公文式的叙述、缺少内涵的叙述、没有幽默感的叙述,即使题材再好,主题再深,也会使效果大打折扣。而梅钰的超强叙述能力,把题材的独特和主题的深刻进一步提升。
重要线索是回溯历史,清代康熙年间,壶口沿岸中市村村民张鸿业,在拉船时本家兄弟张二毛被挤致死,驿站掌柜郭万庚强行霸占拉船业,张鸿业通过船商郭明道点拨,与私塾老师葛成儒商议,经由里长、六村族长同意,组织六村联合拉船以抵制郭万庚。郭万庚即命一帮人予以干涉、捣乱,并和官府勾结将张鸿业送入大牢。出狱后的张鸿业,经历重重磨难,联合六村创建拉船秩序之心反而愈加坚定。六村联合初见成效,张鸿业将拉船事宜组织权交由每个人决议,在六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一名“股头”,六村六股,合一股,成立“六股头”组织,一同决定拉船事宜。张鸿业与船商一起创建龙王辿集镇,吸引了晋陕商人无数,聚集了钱庄、当铺、客店、药铺、染房、皮货庄、盐店、粮店等众多店铺,创造了壶口一时辉煌。“六股头”讲信重义,互助协作,共同富裕,为今日股份制公司合作组织的成功范本。做成这些事后,张鸿业终于踏实了,故事的最后的叙述是:“阳光沙沙的,细若微尘,在石窑舞蹈。六股头偶来见鸿业,请他主管拉船事务,都被拒绝了。鸿业说,现在六村人自己做主,自己决定,不再需要谁主管。他预见六股头正式登临舞台,超越河床之上,挥舞起巨大旗帜,指引一河六村人的方向。这让他欣慰。晚年他喜欢去滩上坐,如同钻入深邃河底,他无足无臂,游进河的核心,隔河看蓝天白云,以及拉船人恍若离得很远的身影。他们终于成为自己的主宰,能为自己发声,鸿业听见他们欢呼,和水草、鱼虾、深藏河底的神仙魂灵一起,声音不厌其烦响在空中,直到傍晚的风从河槽升起,与两座山间窜出的风汇成巨大漩涡,将声音断断续续切割开,字句卷入深邃夜空,被刻上星空,辉映在河面上、岩石上、铁质般的树木上……”
还有一条是辅助线索,抒发作者的情感,篇幅比前两条线索要少,却更能表达作者的思考。比如在第一节中有一段话:“我有足够的时间在大河游荡,也能随时从水里飘出来,看到村庄的一切,没有任何东西能引起我不适,老魂灵们把这叫作解脱,放下越多,怀抱越多,我很快学会了和他们一样自由穿行,假如我愿意,能钻进任何人心里,捕捉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想法。”从这段叙述中,读者可以从意识中认识黄河壶口瀑布岸畔的民众,几千年如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演绎爱恨离仇、生死轮回、希望与守候、寻找与失落,在黄河壶口这个舞台上,旧曲新唱,或新曲旧唱,歌吟着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的价值取向:农民为了生存,会奋不顾身朝前冲,为了理想目标和未来的美好生活。
杨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