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县域

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城乡融合

【新型城镇化系列谈】探索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沁源实践

  • 沁河之畔的沁源县城。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   

    赵永进

      近年来,沁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突出整体规划,在“路径怎么走”上融入大局

      我们认识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谋篇定向,自觉把县域发展放在全省、全市大局中来考虑和谋划。将县城和农村作为有机统一整体,抓住制约沁源发展的主要矛盾,确立“以交通促繁荣、以教育聚人口、以人口兴产业”发展方略和“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县域布局,为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
      规划引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产业、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矿产资源等,编制《沁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综合规划。编制完成绿色低碳县城建设、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建筑、近零碳排放发展等专项规划和30个村庄实用性规划以及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等,实现多规合一、“一座城市一张图”。
      因势布局,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优化调整县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以纵贯县域南北的汾屯线为发展轴,选择三个人口集聚点,南部建设县城,中部建设郭道县域副中心,北部建设王陶区域中心。在三个人口集聚区域,配套建设以沁新、沁绵、沁北三大工业园为支撑的沁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人口的集聚促进产业的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促进人口的集聚,带动其他9个乡镇区域服务中心融合发展。

    突出系统思维,在“城乡怎么建”上统筹推进

      我们认识到,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考虑人口集聚程度和分布密度,统筹近期远期、地下地上、生态业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做到城乡互促、产城融合。
      县城“一轴两翼”扩面提质。发挥县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综合承载力,打造生态、宜居、韧性县城。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商业综合体,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解决好进城群众的就业、消费、服务等需求。
      中心集镇提级扩容。把“两中心”作为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枢纽,拉开发展空间,强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集聚人口的拉力。同时,依托配套的沁绵、沁北工业园,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能源化工等产业,吸纳周边群众稳定就业。
      乡村生态宜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先配套后居住”思路,把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作为人居环境改善的“先手棋”,着力补齐群众生活短板。按照省、市部署要求,今年全面启动、分类推进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创建,逐步推动全县农村干净、整洁、有序。
      我们不仅关注农村的生活功能,而且关注生产功能,把人口集聚后腾退出的土地、房屋、林地等发展要素“化零为整”,引入市场机制,集中发展康养旅游、庄园经济、特色产业。

    突出以人为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全力破题

      我们认识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加快推进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城乡水网一体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对沁河的全流域、全领域治理。在“护好源”的同时“促发展”,针对全县水源时空分布不均现状,谋划实施7个供水工程,提升全县供水保障、应急供水和水资源调配能力。
      城乡路网一体化。依托纵向平安高速公路和G241,横向在建的黎霍高速公路和G341,构建“两纵两横”路网主框架。按照A2类通用机场建设标准,加快二期项目建设,发展低空经济,初步构建起“公路、高速、铁路、通航”立体交通体系。
      城乡电网一体化。加快建设沁源北220千伏变电站,优化主电网架构,构建“多点支撑、高效输送、时空互济”的电网格局。
      城乡供暖网一体化。逐步扩大南片、中片的集中供暖范围,今年将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北片乡镇集中供热,减少居民取暖碳排放,形成城乡供热一体化格局。
      城乡教育一体化。建立乡镇党委书记“联系一所中心校”制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行校长“竞聘上岗”、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城乡医疗一体化。紧盯就诊率、确诊率、治愈率“三率”提升,深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同时,完善就业、社保、托育、养老、救助等其他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突出机制创新,在“要素如何保障”上打通卡点

      我们认识到,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必须创新体制机制,用好“市场化”这一手段,强化要素保障,激发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活力。
      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在确保县财政资金保战略、保重点、保民生、保基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动上级资金和民间资本多元投入,为全县产业转型、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强化市场化改革机制。系统谋划、精雕细琢实施城市更新和提质扩容行动,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城市,并以市场思维探索现代化县城运营新模式,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推行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健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机制,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建立农村闲置宅基地“腾退奖补”机制,探索采煤扰动区整村搬迁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建立自下而上的群众参与家园建设机制。构建起基层治理新格局,彰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作者为中共沁源县委书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2期

    • 第2024-05-11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8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5-06期

    • 第2024-05-05期

    • 第2024-05-04期

    • 第2024-05-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