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商业化进程加速,作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山西能源绿色低碳步伐加快,能源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助推器。
能源新质生产力是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由于革命性技术突破、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催生呈现的新形式和新业态。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能源长久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能源经济从传统生产要素积累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也是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必然要求。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能源体系建设。能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型能源体系的内生动力,它以高素质的生产力、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和新料质的劳动对象为核心要义,注重新发展理念、体现数字化、培育新产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源新质生产力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功能构成的“要素——结构——功能”系统。能源新质生产力要素由新型劳动者即能源专业技术人才和公众新能源意识;新型劳动对象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型劳动工具,如光伏板、风电机组;新型基础设施,如储能、智能配电网和数字化电网等构成。
加大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要加强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全力打造全球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聚焦煤基资源高端转化、氢能开发利用等领域,同时加大对能源存储技术和智能电网等新兴领域的研究投入,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稳定性,集中建设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加大能源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加强能源企业与科研院所、机构的广泛合作,以破解能源产业“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占领技术高地,打通束缚能源产业发展的堵点和卡点,形成开放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业态体系。调整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突破发展瓶颈需要各类新能源政策互相匹配、有序衔接,加快形成有利于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制度环境,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引导作用。
推动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来优化能源管理和预测需求,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打造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加强煤炭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风、光、煤层气、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氢能等能源数据产业的数据整合共享,推动全省一体化能源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搭建研发创新平台、推动创新成果应用等多种举措,快速实现能源与高水平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支撑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
创新能源生产要素配置。能源新质生产力在结构承载上表现为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主导发展形成的现代化能源体系,新质生产力在能源领域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便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推动能源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积极发展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电子燃料等新兴能源。精心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不断提升风电、太阳能发电、氢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通过产品技术进步、装备升级、成本下降,巩固壮大产业竞争力,做好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积极发展分布式新能源,结合智能电网建设,强化源网荷储多要素互动模式,不断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智能化调控水平和就地就近消纳能力。培育能源发展的新模式,聚焦新能源、绿色环保、“双碳”产业等不同业态,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光储直柔等新模式新业态,持之以恒强链补链延链。
持续推进传统能源深度转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以质量和效率为导向。加快煤矿先进产能核增,大力推动井下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煤炭绿色开采,加快煤炭资源配置和接续替代煤矿核准进度,合理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增强煤炭稳定供应、市场调节和应急保供能力,探索“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的新型煤炭梯级利用方式;持续优化煤电机组结构,积极推广高参数、大容量、低排放的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加快传统煤化工升级改造,对先进工艺改造提升项目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开发大型、高效、低成本先进煤气化技术;聚焦二氧化碳捕集、压缩与运输、转化利用、地质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挥区域地质封存优势,实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点示范工程。
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电力系统新质生产力结构则主要表现为煤电和新能源的一体化融合,以清洁能源为电量主体,以配套煤电为关键支撑,以灵活调节资源为主要依托。在发挥煤电托底保障作用的同时,继续开展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强煤电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功能,引导煤电向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的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在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同时,深度拓展氢能、地热、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支持零碳电气化的配套基础设施,如灵活性煤电、新型储能、智能配电网和数字化电网等,与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结合,构建主动防御、智能决策的新一代调控体系,支撑大电网监控预警和分析决策,推进主干网和微电网建设,推动需求响应机制发挥作用,加快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