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以“大思政课”拓展高校全面育人新格局

  

王秀花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大思政课”建设潜蕴着深刻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路径。深入研究“大思政课”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能够完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效果,拓展高校全面育人新格局。
  夯实理论基础,筑牢思想根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一,将知识讲授和启发引导相结合。以启发式思考、案例教学、互动讨论等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增强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把握其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领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将其融入理论教学。第二,将历史教育和文化熏陶相结合。把“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史明智,以史增信。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引导大学生体悟中华文化魅力和革命精神,增进家国情怀。第三,将学理分析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为支撑,以深入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创新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效能。通过立体化教学模式提升思政实践课教学实效,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公益服务和社会建设参与能力。第一,实践平台多层化。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和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拓展实践教学场域,搭建思政课实践基地、校外社会实践点、虚拟仿真体验平台等,形成多层立体的、容纳性强的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实践需求。第二,教学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心理需求、兴趣爱好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实践育人综合效果。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式体验、场馆教学、主题社会调研、科研项目申报等形式多途径提高实践教学的饱满度。第三,实践资源整合化。挖掘育人资源,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利用校内外已有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协同专业课实践平台资源,融入有益社会资源,结合当地红色文化、历史故事、英雄传记等,把思政实践教学融入到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社会治理等社会实践中。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高校思政教育中,要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层面创新育人模式,构建完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第一,坚持系统观念。遵循思政课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有机融合。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先导和支撑,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完善,二者相互融合能够为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第二,应用知信行教学模式。以知促信促行,以行强知塑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信行相统一。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思政理论和价值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促进大学生完善自我,锤炼担当时代重任的本领。引导大学生在真实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促进价值认同和信念内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施全面育人,培育时代新人。“大思政课”突出育人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协同性,要以“大思政课”建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新理念。第一,构建多维立体化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各部门要协同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让家庭、企业、社会、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解决实践资源不足、实践成本高的问题。同时,构建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理顺多元主体责任、协调多层次实践平台、协调不同部门职能,加强教学项目之间的耦合性。发挥高校示范引领和组织推动作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育人的系统性、长期性和连贯性。第二,以高校全方位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政治引导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理论涵养和品德修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把握大学生认知、态度和行为规律,关注其需求、品格、情感,开拓大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帮助大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获取直接经验,丰富精神生活,锻炼自身能力,培育道德情感。把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小目标融入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大目标中,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相连,增强其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08期

  • 第2024-07-07期

  • 第2024-07-06期

  • 第2024-07-05期

  • 第2024-07-04期

  • 第2024-07-03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7-01期

  • 第2024-06-30期

  • 第2024-06-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