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悠久,标志这块土地的名称也较多。晋,山西在西周和春秋时候是晋国。它从叔虞封唐至最后一世的晋桓公,前后三十八世。晋国最强盛时,以山西为根据地,还占据了河北、河南和陕西的一部分,成为北方最强大的霸主。《孟子·梁惠王》就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专门颂扬山西历史文化的文章,其名就叫《晋问》。唐朝诗人李频在《送友人往太原》诗中写道:“汾河流晋地,塞雪满并州。”故以后人们多以晋来代表山西。三晋在春秋时,韩、赵、魏三家皆为晋国的臣卿。至战国时,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瓜分了晋国,故称三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作《商君书》(商鞅及其后学著)中说:“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清代康熙年间范鄗鼎编了一部山西诗集,书名就叫《三晋诗选》。1958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游览晋祠后写了一首《晋祠颂》的四言诗,末尾一句就说:“巍峨三晋,永固福基。”今日的三晋大厦,自然也是取名于此了。河东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蒲坂(今永济)置河东郡,管辖晋南一带。唐代置河东道管辖山西全境,宋代山西叫河东路。概以山西地处黄河之东而名。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就解释:“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明代著名学者薛瑄(河津人),倡导实践躬行,与王阳明之姚江派相对峙,时人称为河东学派。河汾《史记》说叔虞封唐,“唐在河汾之东。”《旧唐书·王绩传》写道:王通,“隋末大儒也,聚徙河汾间,仿古作六经。”山西人的第一部诗总集就叫《河汾诸老诗集》(元代房祺编)。清代的山西文人雅士,就有以“河汾书屋”“河汾老人”作为室名别号。山右明代文人以太行山为界,称山东为山左,山西为山右。明代文人谢肇淛的《五杂俎》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还说“山右其富甚于新安”。在抗日战争前太原有一所私立大学就叫山右大学。一部汇集山西名人著作的书名就叫《山右丛书》。三唐传说上古时唐尧都于平阳(今临汾),西周时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翼城,一说今太原)。隋朝末年,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夺取天下建立了唐王朝,故有人以三唐为山西的代称。清代就有文人别号三唐道人、三唐斋的。民国年间的王骧写了一部讲述山西历史文化的书,书名就叫《三唐辑要》。
阎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