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慧 范人伟
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技术、管理、制度等进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基础是创新,核心是优质,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强调兼顾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满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环境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等多方面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绿色发展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与显著特征,倒逼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经济学以及创新理论等,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过程中,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这就需要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如何蓄势赋能,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作为助推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内驱动力,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还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要加强研发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研发经费流向关键技术及重要领域。其次,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研究成果转化,通过改革税收计扣方式,合理计算缴收企业的研发费用,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科技研发的投入比例。进一步加强科研单位之间、产业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科研设备或材料仪器的共享使用,进而为核心技术攻关奠定基础,不断提升资金利用效能。再次,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健全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科技评价制度、优化科研组织方式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活科技创新活力,促进潜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
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建设高效规范的标准体系。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指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打破各种显性、隐性壁垒,实现利企便民。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强化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首先,要降低市场准入壁垒,积极破除各类不合理限制,扩大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覆盖范围,不断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其次,要加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完善反垄断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反垄断执法力度,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再次,需要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通过规范服务流程、强化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等举措提高市场监管能力,以全方位、多维度培育强大市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能动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具备创新开拓精神、专业技能水平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搭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调整学科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其次,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激励创新思维拓展,培育人才实操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引进高端人才。可通过项目合作、兼职教授等方式,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简化引进程序,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薪酬待遇。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挥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就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和实施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法规,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其次,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相关的研发与应用,如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等,以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改善生态。再次,要倡导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鼓励人民群众践行节能减排生活方式,包括使用公共交通、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总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扭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作者单位分别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中国职业教育重大课题“建党百年奋斗史中红色资源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Z21C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