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以及核心要素,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一要推动科技创新发挥“主引擎”效能。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让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引擎”,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二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原创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灵魂,代表着从“零”到“一”的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盘活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三要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效能。要不断以新场景推动新技术,以新技术产出新成果,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的协同性,彰显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核心特征。
着力推进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产业创新。第一,传统产业升级。伴随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传统产业要借助新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第二,新兴产业壮大。新兴产业代表着竞争新优势,要立足我国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力。第三,未来产业培育。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培育具备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性产业可能的未来产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着力推进体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国家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能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激发社会各主体的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深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竞争新优势。要在创新平台的改革重组上下功夫,建立鼓励多元化创新的研究环境,搭建好产学研合作平台。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竞争力。
着力加快发展方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一是发挥绿色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引擎作用。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增强发展的潜力,势必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支撑高质量发展。二是释放绿色动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发展体系,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三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积蓄绿色能量增强发展后劲,既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绿”的元素,也可以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为壮大优势产业提供良好支撑。
着力加快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熟练使用现代先进设备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以及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一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及新建,搭建好学科交叉平台及科研攻关团队,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二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要进一步健全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元交叉培养机制,因地制宜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及竞争机制。山西作为能源大省,要精准培育能源转型相关领域人才,以创新发展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三是打破空间壁垒,构建社会多元力量一体共建、高度贯通的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进一步健全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带,确保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