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

非遗传承火了校园文化

  2024年12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项目支持,省文旅厅举办,山西大学承办的2024年“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与雕版技艺的创新设计”项目——山西大学非遗传承人研修班举办结业仪式暨“年画中国”作品展举办。
  近年来,山西大学致力于打造集非遗保护、传承、研究和利用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让非遗文化火在大学校园。

非遗传承浸润校园

  在“年画中国”作品展现场,非遗传承人详细介绍着自己的年画作品,观展的师生们纷纷驻足,仔细观看着这些精美的非遗作品,并与非遗传承人一起探讨、品味着不同的非遗技法,传统“年画中国”非遗艺术在这里与大学校园的青春朝气完美融合。
  山西大学是文旅部最早进行非遗研培的院校之一,开展非遗传承人研修班期间会举行展览。“雕木之心——文明的传承”“年画中国”等高品质的作品展设在大学校园内,让师生们可以近距离地体验了解非遗,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生候佳怡是文物全科专业学生,专业使然,平时对非遗等格外关注:“学校里平时有很多与非遗相关的展览讲座,还有体验非遗技法的美育活动,我们有机会都会参加。非遗传承人们用新形式新表达展现了传统技艺的多元魅力,这也带给我们让文物‘活’起来的一些启发。”
  面团吹气球、面条可穿针、现场瞬剪纸……山西刀削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西民歌歌手、山西剪纸工艺大师等传承人展示非遗项目,与学生近距离互动,这样的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在山西大学还有很多。近年来,该校举办了数十场面向全校师生的文化艺术展览,如“瓷韵九曲——新时代中原名瓷精品展”“国色丹青中国画山西教育名家作品邀请展”等,在一场场展览中,师生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在校园、在青年学子中普及传承。

非遗之花悄然绽放

  近年来,山西大学依托晋剧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及古代壁画、山西民间舞、形意拳和射艺等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和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山西大学音乐厅内,《七律·长征》《晋剧广播操》等曲目正在精彩上演,师生们通过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段,将传统晋剧声腔与现代声乐演唱完美融合,以新颖的编曲和演奏,赋予晋剧艺术极强的表现力和全新的生命力。山西大学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后,由名家讲授的晋剧鉴赏通识课迅速走红。“我们得以近距离触摸精美的戏袍和道具,甚至可以亲身感受不同行当的绝活儿,原本具有距离感的东西突然跨越时空触手可及,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体验。”该校学生董宇欣感慨。
  山西有着200多种民间舞蹈,为使其中晋中左权小花戏、晋北踢鼓秧歌、晋南花鼓等代表性非遗舞蹈被保护和传承下去,山西大学“山西民间舞”课程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从酝酿到初具雏形再到精心打磨,最终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在多所高校舞蹈专业中推广使用。形意拳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山西大学获批山西省“形意拳”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在基地里,常常可以看到青年学子们一遍遍练习拳法的身影,出拳、踢腿、后撤、前进,一招一式间尽显功底。射艺在君子六艺之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山西大学射艺项目成为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此外,山西大学还设有内容涵盖文史哲经典与文化传承、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内容的通识课百余门。从课堂到课外,从研学到传承,青年学子触摸中华传统文化脉络,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非遗种子落地生根

  在山西大学浓厚的非遗校园文化氛围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犹如一颗种子在青年学子的心底慢慢生根发芽,越来越多青年学子成为非遗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
  北路梆子、蒲剧、长子鼓书、上党堆锦、和顺牵绣、中阳剪纸、平定武迓鼓、形意拳、汾阳地秧歌、黎侯虎等30余项非遗项目精彩呈现,为观众带来一场美轮美奂的非遗盛宴……这是2024年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上的一幕。2023年,由省委宣传部担任指导单位,省文旅厅与山西大学共同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同年举办了首届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2024年,参赛队伍从22所高校增加至42所,全省高校特别是在山西大学青年学子中掀起关注非遗的热潮。
  步走麒麟,脚踩八卦,“小狮子”们扑跃登高,辗转腾挪……在山西大学运动会上,龙狮队出场时总伴随着同学们的欢呼声和热烈掌声。2021年,山西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自发成立全省高校首个龙狮社团。该校像这样由热爱非遗的青年学子自发组成的社团还有很多,如民俗与非遗学社、传统手工艺制作社、相声社团、晋剧传承社、挽弓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
  从鉴赏、传播到技艺学习、作品创新,非遗的校园传承逐步迈向创新实践的新阶段。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孝义皮影戏,是该校学生郭昊心中最暖的记忆,他与几位学生共同创办了“皮影创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刘超从小热爱面塑艺术,他结合所学专业成立了山西令德湖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建立了国内首创的面塑材料研究基地。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婕还努力用年轻人的话语讲好非遗故事,她撰写的《平遥纱阁戏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省保护成果丛书》第一辑,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精彩的山西非遗发出青春之声。

李林霞 张颖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8期

  • 第2025-01-07期

  • 第2025-01-06期

  • 第2025-01-05期

  • 第2025-01-04期

  • 第2025-01-03期

  • 第2025-01-02期

  • 第2025-01-01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