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点亮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孙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是乡村社会的历史根基和精神寄托。广袤乡村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守望地。因此,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底蕴。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不仅能够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还能在保护与传承中创新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的乡村文化。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风土”和“人情”并重,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打造特色文化乡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是乡村社会的历史根基和精神寄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力量,不仅有助于构建乡村居民的精神家园,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还能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比如,右玉县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特色,垣曲县牛角村以独特的村落风貌和传统手工艺吸引游客,这些特色文化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此外,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也能创造经济价值。乡村的刺绣、木雕、竹编等手工艺品,不仅传承了文化,还成为特色商品,增加了村民收入。
  乡村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有益于教育的内容。传统的家规家训、民间故事、手工艺传承等都具有道德教化和知识传承的作用。一些乡村流传的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的故事,耳濡目染影响着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在乡村振兴中,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可以提升村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新一代村民,为乡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乡村传统文化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是乡村发展历程的见证。古老的村落布局、传统建筑风格、民俗活动等都是生动的历史。例如,垣曲南武当文化旅游区、太原天龙山石窟等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区,充分体现了山西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元素为乡村旅游等发展战略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痕迹,增加乡村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等是村民共同参与、共同传承的文化事项。比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祭祀祖先等活动,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这些活动强化了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这种凝聚力有助于团结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提高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度和参与度。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的路径

  优化文化生存环境。乡村的传统建筑、古老村落布局和历史地标等实物形态,构成了传统文化存在的物质空间。要加强乡村传统建筑保护,通过普查、评估确定重点保护对象,设立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赠、村民自筹等方式筹资修缮古建筑。要培养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乡村学校开设乡土文化课,讲述本地历史传说、民俗故事、传统技艺,让年轻一代了解家乡文化价值。此外,利用乡村广播、文化墙、村民活动中心等平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成果。
  创新方式,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文化体验的沉浸感和互动性:通过VR技术再现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村落变迁,互动体验传统生活。利用AR技术展示历史遗迹和古建筑信息,游客通过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建筑的历史沿革和典故传说。要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开展体验活动,如让游客参与晋南秧歌等极具山西特色的节日民俗活动,并在工匠指导下学习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要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活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比如通过VR技术让游客体验晋城市皇城相府的建筑之美,利用AR技术在娘子关、鹳雀楼等古建筑上展示历史文化内容。
  完善政策,提供有力保障。在制定和完善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时,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等,出台相应的激励性政策,对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且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除高校、职校开设相关专业外,也要重视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民间能人的培养。要定期组织他们参加研修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文化保护理念和技能,搭建平台让这些乡土人才通过讲座、研讨、展演等展示成果、交流经验。要拓宽引才渠道,鼓励专家学者、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开展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人才保障。要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保护机制,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募集等多种渠道筹措保护资金。
  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协同推进。文旅、农业、科技等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工作合力。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要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乡村文化发展的局面。要调动村民参与保护传承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要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生机。(作者单位: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W187)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7期

  • 第2025-02-16期

  • 第2025-02-15期

  • 第2025-02-14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2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10期

  • 第2025-02-09期

  • 第2025-02-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