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古街烟云

  大阳泉是一个古村,其周边已经和市区连成一片,入村则又是完全独立的空间。闹中取静是它的特点,有大隐隐于市的气质。
  以东阁为界,仅仅一街之隔,将城市和乡村完全区划出来。这个“街”,指大阳泉的主街,明清时就有,也叫“阳泉古街”。东阁是明代建筑,砖券拱洞,横跨在古街上。朝东的拱券上方,石刻匾额“观音阁”是明万历三十三年遗物。朝西的拱券上繁体行楷“莲台”是清道光十八年重修时刻。从阁下拱券通过,仿佛今人穿越回古驿道,走旧时的古街,感受明清时期的市井烟云。
  从东阁进街,最先跳入眼帘的是一株古槐,1300多年的历史。蓝天是它的背景,然后在这干净的背景上添了苍劲的枝杈和浓重的碧绿,像极了简洁而明快的山水画。老屋、古树、碧空,一图三景,有点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蕴。
  往往是一句“清晨,我放飞了一群白鸽”,或者是婉转悠扬的“小城故事多”,就把人的思绪又拉回现代。那一定是音响店老板管秀良先生来了。他收集了顶级音响,经常要过来放一放。我常被邀请坐在他家小店的摇椅上,品着一杯香茶,静听名家经典,有时候也免不了随着节拍,轻轻哼唱几下。
  有几次,我路过音响店,透过纱帘,看到隔壁烧饼铺子的郗家嫂子正手持麦克风,认真唱着“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这时候的郗家嫂子脸上泛着红光,声音高亢,丝毫没有平时卖烧饼时的内敛和羞涩,就是一副小儿女幸福快乐的模样。
  音响店的对面,新起了一方庭院,这里原来是一个杂乱的旧院子,里面堆满垃圾和杂物。我眼看着它被拆除清理,眼看着打地基,眼看着砌院墙,眼看着装门窗,然后有了今天典雅的样子。它似乎有点像前店后厂的样子,然而又不完全是。前店用来展示成品和待客,中央一个木制的大长桌,上放一把壶、几只杯子、若干书本。往往有茶客三三两两地坐着,聊着瓷器、砂器、陶艺的种种。或者手中搓揉着泥坯,摔摔打打,再用特制工具抹平、修整,体验传统的制陶工艺。
  客人们悠闲地聊着天,女主人古林子却忙个不停。她一会儿给大家拿瓜果、续茶水;一会儿穿过后院到里屋,看看学生们制作陶艺的进度,指点一二;一会儿听到大家争论陶瓷上的问题,就插几句给大家答疑解惑;一会儿也和大家讲几件陶瓷发展史上的奇闻逸事……古林子本是广东省梅州市的客家女子,大学时就读山西大学。毕业后,怀着对陶瓷的喜爱和执着追求,她依然选择留到山西,留到大阳泉这个古村,与陶瓷缠绵。
  一方庭院的左手边是如舟小院,一进的小院子收拾得利索干净。主屋并排两间,都做展厅之用,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民间工艺展。左右配房房间墙上挂着周盛魁老师拍摄的“百岁老人”摄影作品。形神各异的老人们满脸皱纹,或端坐于木椅上、或盘腿坐在热炕上、或手持长烟袋、或戴着老花镜低头不知道侍弄着什么……但无论他们姿态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脸上安详的、略带笑意的表情。
  每年春节,村民们集中在这里书写春联,大家挥写着,互相观赏着、评论着,年的意味也就在这方寸之间彰显出来了。农历正月十五,在古村的街道上徜徉,大红的灯笼一长串,映照着木门上大红的对联,尽显行草楷隶篆的书法魅力。村民走街串巷,寻找着哪门哪户贴的对联是自己写的,那自豪的神情无以言表。就这样,一年一年,书香传承。
  过了老郗家的烧饼铺子,就是郗富祥家的私人住宅。临街的过厅,摆设成接待客人的地方,东面靠墙是一张八仙桌,左右分置了太师椅,墙上是其堂弟著名书法家郗满祥先生写的横幅。西面靠墙是长几,上面摆放着一对粉彩“仕女报春”平安瓶,几上右侧靠墙是圆形的木质多宝阁,琳琅满目地摆满各种工艺品。75岁的郗富祥坐在太师椅上,边欣赏他的宝贝,边拉着二胡。每次我进来,他总要认真地和我聊聊天,讲一讲他亲手打造这些摆放在厅堂里的家具的故事。
  郗富祥家的斜对面是义学堂,有百年历史,原是“魁盛号”郗家的私塾,后成为大阳泉的学校,现在由闫伟经营,名“一席书院”。每逢传统节日,书院会举行各类民俗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与厚重。
  义学堂的建筑不同凡响。其大门楼不宽却高深,典型的吞口门楼。门楼的木雕装饰鲜艳夺目,图案繁复。额枋、挂落都施了彩绘,雀替是镂雕的龙纹和祥云纹,墀头砖雕是一对麒麟。墀头雕刻是大阳泉古民居的观赏重点,它们不在盘头部分,而是重心下移,更方便人们观赏。这些雕刻图案丰富而充满智慧,“梅兰竹菊”,表达了宅邸主人的高尚情操;四季瓜果依附着枝叶蜿蜒,生活气息浓郁;琴棋书画及“明八仙”“暗八仙”,表达了高雅的精神追求;还有“飞龙在天”“凤穿牡丹”“海马流云”等图案,散落在村内魁盛号、景元堂、正元堂、松茂号、祥瑞堂等99座传统民居中……院内还有一株古银杏树,树龄逾500年。银杏树最美的时候在秋季。树叶由浅黄色变成金黄色,风吹叶动缓缓飘落,似轻歌曼舞的舞者,美艳了自己,惊艳了来客。进入冬季,银杏树枯萎发黄的叶片铺满院落,闫伟专门不清理,就让它们铺陈在地上,留于游人与友人观赏。在与独具匠心的古建一次次进行对话的同时,我自然也不会错过这美轮美奂的自然之景。
  一条古街,曾经走过元好问、傅山、张佩芳、张穆等文豪大儒,今天又迎来古林子、闫伟、周盛魁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拥趸。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们?我想,应该还是大阳泉古街千年不变欣欣向荣的人间烟火气和沉静的人文气息。而我以为这更是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

韩利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3期

  • 第2025-04-12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9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7期

  • 第2025-04-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