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全家自驾出游。入住的民宿很有特点,是一幢只有两层高的旧楼,上下楼踩的是吱呀作响的木楼梯,连房门也是老式的木门,太有年代感了。
入住第二天,习惯早起的我在客厅临窗的位置打开笔记本,打算写一篇稿子。无意中向窗外望去,我突然看到隔壁单元一楼的住户,竟利用楼前的空地隔出了一个只有两平方米左右的阳光房。
让我倍觉惊讶的是,这间迷你的小房子里面,没有种花草,也没有堆放杂物,而是从上到下全都排满了书,它们整齐地摆放在简易的木质书架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一张折叠椅上,背靠着书架,专心致志看一本书。清晨的阳光,不知什么时候偷偷溜进来,晨风也跟着捣乱,阳光和风在书页间跳跃,调皮地掀起书的一角,却丝毫没有影响老人的阅读兴趣。我用了1个小时写一篇千字文,直到写下最后一个句号关掉电脑时,老人仍然保持原来的姿势在看书。
我的好奇心被大大激发了,等到简单吃过早饭下楼时,特意绕到距离阳光房比较近的位置去“偷窥”。这时,老人大约也是去吃早饭了吧,他用来读书的折叠椅还在墙角,上面那本半摊开着的书封面上,赫然写着《我的阿勒泰》,书架上还有《九篇雪》《遥远的向日葵地》,原来这位老爷子跟我一样,也是李娟老师的忠实粉丝呀!
隔着玻璃,我细细打量书架上的那些书,竟然有很多是我看过的,比如迟子建的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余华的《文城》等。忽然就觉得这个我只看到侧影的老人,似乎是一位和我相交很久的故人,内心感觉格外亲切。当天晚上,我们回来已经很晚了,路过那间小小的阳光房时,里面没有灯光。
但是,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早晨在窗前写作时,都能看到老人在阳光房里看书。有时,我们出门晚了,我还会看到他提着小小的水桶出来,在一楼的小菜园里浇花。他的动作有些迟缓,看样子至少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虽然居住的空间有些逼仄,但他每天读自己喜欢的书,种自己喜欢的花草,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什么都没有浪费,也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
这偶然的相逢,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家住的是不到100平方米的两居室,也是因为空间不足,让我对没有办法拥有独立书房一直耿耿于怀。我虽然买来不少书,但真正用心看过的却不多,还总是喜欢给自己读书少找借口:等将来买了新房子,有了单独的书房,我一定会读很多很多书……
其实,书房不在大小,而在于那颗热爱阅读、拥抱生活的心。哪怕空间有限,只要心怀对知识的渴望,何处不能是知识的殿堂?心有书香,身处斗室也能在文字中纵横四海、丈量世界的广阔。正如这位在迷你书房读书的老人,用他的生活方式,为我诠释了阅读与生活的真谛,也成为我旅途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张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