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海上风景

  大约读高二时,我在旧书摊上买了一本显克微支的小说集,里面收录了十几篇小说,其中一篇名字叫《灯塔看守人》,写的是主人公斯卡文斯基暮年在荒岛上看守灯塔,因阅读诗集入迷忘记点灯而被解雇的故事。小说内容并不格外吸引人,唯独主人公的职业,以及他的生活情境,令我感到新奇。高中生活极为枯燥,每张课桌上堆着厚厚两摞书,学校地处华北中部,深陷于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中,四周是无尽的麦田,海洋、灯塔、船舶、风浪,都遥不可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断地陷入对灯塔看守工作的想象,并时时忆及小说中的细节:早餐后站在露台上看到浩大的蓝宝石般的洋面,薄暮时分汇集在塔顶的成群海鸥,夜晚塔灯通过凸透镜在乌黑海水上投下的三角形光影,远处白石大街上攒动如蚁的人群,遥遥望去仿佛甲虫的漂浮的船只……这些浪漫的细节让我忽略了工作本身的艰苦,而且,似乎没有什么职业比看守灯塔更能打消一个人对踏入社交生活的恐惧——就像小说里所说的:“一个灯塔看守人所能接触的,唯有一片苍茫高远的海天。”
  后来到了一座海滨城市读大学,宿舍阳台正对大海,距离不过300米,中间只隔了一片小小的松树林。白日远眺,可以看到小说中描绘的景象,夜晚渔船上亮起点点灯火,若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夜,沉闷的涛声能震得门窗微微发抖。宿舍楼那位五十多岁的管理员是当地渔民家庭出身,曾对我说起小时候随父亲出海捕鱼的情形。由于早晨4点至8点是海鱼觅食的活跃时间,海捕收获最大,他们通常3点就要起床准备,不舍得开电灯,就在黑暗中摸索着穿好衣服走到院子里,借助灯塔的光,以及月光、星光,逐一整理好出海要带的器物,为免惊扰家人,还得小心不要发出大的声响,往往驾船出海时,天还未亮。我打听到他所说的那座灯塔,距离学校不过10公里,便趁周末独自前去游览。灯塔位于一个小小山丘之上,周围植被繁茂,欧式建筑错落有致,道路修缮极为整洁。塔身外墙漆作白色,塔顶是红色,与这座城市大多数建筑的色调、风格没有差异。灯塔周围有许多拍照留念的游客,花10块钱就可以登上塔顶的环形瞭望台。我站在塔下,微感失望,这不是我所期待的那座照亮渔民生活的灯塔,它太热闹了些,更像是个点缀城市的装饰物。
  去年冬天,我短期旅行回到这座城市。火车到站已是夜里9点多,车站紧邻灯塔,北面是一片港区,我就住在附近的酒店。夜里冷而无风,海雾弥漫,由于楼层很高,隔窗只能朦胧看到最近的建筑物,向下张望,连街道、车辆都不可见。我关掉所有的灯,躺在床上发呆,发现有一束强光穿过浓重的雾气,不断闪烁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将房间照得微显明亮。我在明灭的幽光之中抬头检视这个逼仄的所在,背包、外套、水杯、笔记本电脑,都静静地躺在那里,当光线消失时,就全部隐没于黑暗,仿佛并不存在。我默默计算光束闪烁的频率,大约10秒钟一次,这时才意识到它就来自那座灯塔。距离上次去看灯塔,已过去了20年。这20年的每一个夜晚,它大概都以同样的频率发出光亮,从无变化。
  次日上午,我匆匆吃了碗当地的“小面”,就向灯塔的方向散步走去。晨风峻烈,早已吹散了雾气。沿途经过一片海岸,气温太低,海水不断拍击到岸边的石头栏杆上,凝结成冰,又将栏杆变成奇奇怪怪的形状。从海岸向城市深处望去,发现这里对比20年前已是大不相同,读书时曾经颇感壮观的高楼,在各种新建筑的映衬之下,显得十分矮小。唯有灯塔周围一如当年,还是那些古旧的欧式建筑,连登塔观光的门票价格都没变。我买了张门票,第一次登上了这座灯塔。

何亦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21期

  • 第2025-04-20期

  • 第2025-04-19期

  • 第2025-04-18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6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