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高三学子在公交车上放声大哭的视频引发热议。在心疼这个孩子的同时,周遭乘客的反应也令人动容。有人默默递上纸巾,有人轻拍少年肩膀……这场不约而同的默契是对个体情绪的温柔托举,也说明社会正以更包容的姿态,回应青春的“烦恼”。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已从隐秘角落走向公共视野,这本身就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公交车上递出纸巾的乘客,校园里增设的心理树洞信箱,家庭中逐渐多起来的“考不好也没关系”的对话,都在编织着更有温度的安全网。
成长本就是破茧成蝶的过程。高三学子的泪水不仅是个体的情绪释放,更是一代青少年在成长阵痛中向阳而生的生命印记。以公交车上这场温暖的集体共鸣为起点,继续完善家校社协同的心理健康培育生态,让青少年在接纳与陪伴中懂得:泪水不是软弱的标签,而是浇灌生命之花的雨露;拼搏不止为金榜题名,更为锻造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样的青春,终将在风雨后绽放出最灿烂的彩虹。
撰稿:芦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