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评论

比拼“舞功”更要补足“内功”

  随着春夏旅游旺季的来临,各地文旅纷纷推出创意短视频“整活儿”揽客。前不久,四川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书记、镇长齐上阵,以一段“魔性”尬舞,带火了当地万亩花海。一时间,多地乡镇干部纷纷效仿,入驻网络平台,加入“尬舞大军”,吸引了一波粉丝、带来了一些流量。但文旅宣传显然不能止步于“蹭热点”,想要做强文旅,还需练好“内功”,真正理解“流量”与“留量”的辩证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当下,如何让本地的好产品、好风景被更多人“看见”,换来“真金白银”,既是发展课题,也是民生考题。基层干部化身“代言人”“推销员”,投身到文旅宣传中,体现了主动破圈的努力和创新求变的决心,这种以小成本实现大传播的推介模式,是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次大胆探索,亦折射出基层治理理念的变革。
  从实际看,随着更多地方加入流量竞赛,难免出现一些“跑偏走样”的现象。有的以矫揉造作、肤浅浮夸的表演博眼球;有的简单模仿,同质化内容给人“东施效颦”的印象;还有的舍本逐末,过度追求“网红”效应,将“点赞量”“粉丝数”异化为“满意度”。不仅没有实现宣传家乡、助推文旅的目的,反而扭曲了乡村文化的真实面貌,有损基层干部形象,亟待纠偏。
  基层干部放下架子、走进镜头,本是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但宣传工作不是拼“个人秀”,站在舞台中央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认知,警惕陷入“重表演轻深耕、为出圈而出格”的误区。要把“流量机会”作为展示家乡的“高光时刻”,用朴实的内容、专业的介绍、真诚的态度,引导远方游人观赏乡村美景、了解宝藏饮食、领略当地风情,让每条短视频都承载独特的地域特色,增强内容辨识度和吸引力。
  一时“走红”,不如“长红”,文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更多依赖于服务的升级和文化特色的支撑。今年“五一”假期,临汾市以小西天、广胜寺为首的古建游热潮仍在持续,而当地浮山县寨圪塔康养景区意外“出圈”,凭借“寨圪塔阻击战”实景剧场、梦回70年代婚嫁体验、古彩戏法等游玩项目,实实在在打造集文化、休闲、美食于一体的文旅盛宴,游客接待量位居全市第一。
  比拼“舞功”,更要补足“内功”。将创新热情转化为精准调研、产业规划、服务升级的治理动能,回归统筹规划与服务保障的主责主业,将工作重心从“拼宣传”转向“拼服务”,在深耕文化内涵、完善旅游设施、优化游客体验上绵绵用力,才能接得住、扛得稳“泼天富贵”,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
  做好文旅宣传,吸引“流量”不是终点。广大基层干部应该放下“流量焦虑”,以正确的姿态投身文旅宣传。既善用新媒体打开知名度,更要靠独特的文化印记、用心的服务细节与可持续的体验升级让游客心动。唯有如此,才能将“主动触网”的创新热情转化为产业旺、百姓富的实际效能,绘就更美好的“诗与远方”。

李泽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9期

  • 第2025-05-18期

  • 第2025-05-17期

  • 第2025-05-16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