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任陶寺考古队的第四任队长。23年光阴,我扎根在这片黄土之上,亲眼见证它从麦浪起伏的田野一点点苏醒,重现4000年前王城的恢宏气象。四十余年的考古接力,三万平方米黄土之下的执着叩问,五千余件文物遗存的无声诉说,让我们得以重构这段沉睡文明的时空框架,迎来它的重生!今天更是见证它新生的重要时刻!感慨万千!
如果非要选出发掘中最璀璨的明珠,莫过于陶寺观象台——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观象台。它不仅定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更精准观测着十二个节令。这是陶寺先民仰望星空、丈量时光的旷世杰作。
但它的发现,绝非坦途。
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启动,陶寺重任在肩。那年春天,我接过领队之责。文献记载“尧都平阳”就在临汾一带,而陶寺,极可能就是这座圣城。《尚书·尧典》满篇星象历法,我深信,这片土地下,必定埋藏着观象的殿堂。然而,它在哪里?
我们开始有目的地寻找。当时已经确认了早期和中期的王族墓地,但是在他们附近发现的这个三角形区域具体是做什么的?怎么找都找不到方向,于是决定:发掘!找不到更要找!
春雨浸润后的遗址平面上,13个夯土块呈弧形排列,组成半圆环形夯土台。经分析,这些夯土块应是遗址柱基,由于夯土难以抵御岁月侵蚀,推测原先是石柱建筑。但它们究竟有何用途?是房屋、墙垣,还是另有玄机?困惑如同迷雾笼罩着我们。
我突然想到好友武家璧,他兼具考古与天文学知识,或许能解开这个谜题。我将勘探情况和平面图发给他,并提出猜想:“这会不会与东边的塔儿山有关,用于天文观测?”如果真是这样,那观测点在哪里呢?
随后,我们用钢架模拟出柱缝进行观测,两年间,逐步验证了其观测功能。就在这时,武家璧的回复带来了曙光:“这些柱缝的光线似乎交汇于一点,古人会不会就在这个点上观测日出?”一句话,如惊雷破晓。
方向已明,剩下的唯有坚持。考古队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逐日之旅”。大半年光阴流转,我们一次次站在不同预设的圆心,进行不间断测试。我们找到了!这个点就是先民们观象授时的位置,果然向下一挖,就发现了观测点的夯土基址!这座观象台是夯基石柱与观测圆心共同组成的四千年前先民与宇宙对话的神圣祭坛,是初升的阳光穿过不同的柱缝后显示节令的授时精密仪器!
陶寺观象台凝聚了先民的智慧,证明了古人对时间的掌握,指导农事,为后续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观象台,是远古智慧与浩瀚星空的千年对望。它无声地宣告:考古,是用手铲叩问大地,与历史倾心交谈;是用坚守穿透迷雾,为文明解码!
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阐释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筑牢民族文化根基的关键举措。我们考古人很荣幸能参与到中华文明的发掘、解码与传承中,也相信一铲一刷坚定且持久的考古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