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陶寺考古队的“95后”队员,打记事起,就经常在爷爷奶奶的口中听到关于“尧帝”的古老故事,这些传说如同血液般流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正是这份浓厚的兴趣与热爱,指引我在2015年考入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考古发掘专业,从此踏上了探寻文明源头的人生之旅。
大学期间,一张文物照片深深震撼了我。那是1984年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灰陶扁壶,4000多年前的两个朱砂铭文跃然其上,如同黎明前的第一缕曙光,穿透迷雾,揭示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密码,同时也点燃了我对陶寺、对中华文明源头探索的无限渴望。我与陶寺的故事也正是从这时开始。
2018年秋天,我如愿加入了陶寺考古队,真正开始了与这片古老热土朝夕相处的发掘工作。田野考古远不止于揭开历史面纱的浪漫与欣喜,它更意味着日复一日与自然的角力、与未知的较量,这就是考古人的真实战场。夜深人静之时,疲惫也曾让我动摇,是陶寺考古先辈们的身影像一盏盏明灯,驱散了我心中的迷茫:何努老师,在观象台遗址前彻夜推演,用4000多年前的日出线印证《尚书·尧典》“历象日月”的记载,更加坚定我了对古史传说的探索之路;高江涛队长,二十载扎根黄土,带领我们厘清280万平方米都城的“双城结构”,让“最初中国”的轮廓重现人间;冯九生技师,为保护朱书扁壶的朱砂字痕,徒手清理三个月,他手握的不仅是手铲,更是解答“中华文明起源”的钥匙!他们教会我:考古的终极意义不是挖宝,而是解译文明基因;不是掘土,而是唤醒民族记忆。
“考古如人生,十次落空换一次照亮文明的光。”前辈的教诲在耳边回响。是啊,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探索,又怎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需要的正是这份在漫长岁月沉淀中,甘于寂寞、百折不挠地守护文明根脉的执着与坚守!
今天,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这座再现“天文古国”“礼乐之源”的圣地,正将文明火种传递给新一代。我们的使命就是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以手为尺,丈量文明厚度;以心为炬,点燃探索之光;以志为刃,劈开未知迷雾;用青春与汗水,继续在这片最早沐浴到“中国”曙光的神圣土地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探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