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聚焦·临汾

【我和陶寺的故事】我们的根脉与骄傲

襄汾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高建录

  我是在塔儿山下长大的,打小就听老人们讲着发生在我们这一带的故事,在好奇的同时也有很多疑问,为啥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把太阳叫“尧窝”?一大早村里人就会说“尧窝出来了,赶紧下地”。天快黑时,又喊“尧窝落山了,回吧”。咱这儿的人为啥都在传唱《击壤歌》?咱这儿的人为啥都爱敲锣打鼓……直到陶寺的黄土一层层被揭开,才知道,原来咱们天天念叨的,全是老祖宗4000多年前创造的文明!
  “尧窝”是把尧王比作太阳,馍馍上的“蛇娃子”就来源于陶寺的龙盘,春种夏收,那是尧王通过观天授时留传给我们的恩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首民歌是对尧天舜日、太平盛世的称颂,震天撼地的锣鼓是从陶寺古国流传下来的礼乐,许多村庄和地方的名字都与尧有关。考古队的铲子,挖开的何止是黄土?那是给咱襄汾人寻回了远古的文明啊!
  随着陶寺考古研究的深入,我作为县里一名文化爱好者、研究者,更愿意同考古队员一起,探索我们这片土地在远古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陶寺遗址的考古成果证实远古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蒙昧,而是早已闪烁着文明的光彩。可以说,唐尧时代,是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如今我们的许多东西,都是4000多年前老先人传下来的!
  2004年秋天,我第一次到陶寺遗址,看到了观象台,从此陶寺就成了我心心念念的地方,二十多年来这里有上百次!走进考古工地,看看挖出了什么样的宝贝;向专家请教,听听探方和文物中隐藏着怎样的文明密码;陪同客人参观,给他们讲讲陶寺的故事。同时,我还主编出版了《崇山志》《帝尧传说在襄汾》等著作,发表了《古中国从这里走来》《塔儿山的光芒》等文章。
  今天,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成了“家门口的活历史”,我们随时可以走进这片圣地,感受先祖的伟大。这份“沉浸式”的体验,比任何书本都能激发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奋进的力量。
  我今年70岁啦,在有生之年,还想继续尽己所能,为陶寺做点事情。目前我正与朋友撰写《走进陶寺》一书,讲述陶寺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听到陶寺的声音,看到陶寺的气象!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