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评论

用“网络身份证” 给信息安全加码

  7月15日,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6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今后,用户在网购、办理业务等要用到实名信息的场景中,可以用“网络身份证”进行核验,极大降低了个人身份信息泄露风险。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简单来说,就是依托国家统一建设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以及进行身份核验等服务。换言之,推行网号、网证,旨在减少互联网平台收集姓名、身份证件号码、人脸等个人身份信息,实现公民身份信息的“可用但不可见”。
  长期以来,身份信息在网络空间的“裸奔”令人忧心。公安部网安局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平均每天因网络注册、支付等行为,暴露身份证号超2000万次,每年因身份信息泄露导致的财产损失高达数百亿元。无论是网购支付还是App注册,用户不得不反复提交敏感信息,而平台广泛采集留存埋下了信息泄露隐患。随着“网络身份证”的推行,用户需要认证时,可出示网证证明身份,平台仅能收到加密网号与核验结果,从源头斩断了明文信息在流转中的失控风险。
  可以预见,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将在更多领域得到深入应用,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并与各种新兴技术、应用服务深度融合。这张看不见的“网络身份证”,亦将成为人们安心畅享数字生活的一把“金钥匙”。

  撰稿:王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20期

  • 第2025-07-19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