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两辆电动自行车,充电停放十分不便,建议在小区内建设充电车棚。”这曾是河津市海华名园小区居民张先生向社区提交的“微心愿”。
如今,6个崭新的充电车棚已建设到位。“乱停乱放问题解决了,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也排除了,这事儿干得漂亮。”张先生说。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它不仅连接着千家万户,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河津市城区街道新兴社区,群众关心的小事,就是社区治理的大事。
近年来,该社区坚持以党建红引领民生暖,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搭建共驻共建桥梁,将居民的“微心愿”化作“微幸福”;通过建立暖“新”服务矩阵,吸纳“两新”群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充实治理力量;组建调解服务团队,打造“邻里有度纷争有解”金牌调解品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多方联动找准了问题最优解,做好了治理大文章。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我们积极与共建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对接,先后完成了充电车棚建设和十巷道路改造维修,满足了居民日常需求,便利了人们日常出行,更消除了安全隐患。”社区党总支书记李长青说。
依托“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闭环办理机制,新兴社区主动与市直8家共驻共建单位“牵手”,先后推动道路改造、路灯安装、老年活动室改造、德孝文化长廊建设、红色宣传阵地打造等方面20余个“微心愿”落实落地,民生幸福底色越擦越亮。
外卖骑手、快递员等“两新”群体是服务居民便利生活的重要角色,他们的需求,社区同样看在了眼里。
眼下天气炎热,外卖小哥刘明送完手头的订单后,便走进新兴社区暖“新”驿站休息。空调吹来阵阵凉风,还可以边吃雪糕边看看手机,工作的疲惫瞬间缓解。刘明说:“如今,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受尊重,还可以享受到冬送温暖、夏送清凉、义诊义剪等方面的待遇。社区选我们当流动网格员,我们义不容辞。”
“社区利用‘两新’群体每天奔走于城市各个角落、流动性大的特点,聚焦服务保障与融合发展两条主线,在做好保障服务的同时,动员他们组建特色志愿服务队,为社区治理发挥作用。”李长青说。
目前,该社区已累计发展“两新”群体志愿者80余人,收集上报有效问题线索100余条,并常态化参与开展反诈知识宣传等活动。社区与“两新”从业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让这些“城市摆渡人”变身基层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为社区治理增添了别样活力。
社区工作要解家长里短事结,更要解矛盾纠纷心结。
书香逸居小区顶楼住户杨女士家屋顶漏水,与业委会、开发商协商修缮未果,便向社区反映了此问题。接到诉求后,社区邀请业委会、小区党支部、开发商、相关居民进行协商,经过多次调解,开发商为居民赔偿了数千元费用。
“还是咱社区好,为住户主持了公道。”杨女士等三位住户说。金牌调解,调顺了民心,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有矛盾找社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近年来,新兴社区立足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预防在先、调解在前、化解在早”为工作原则,依托社区、网格员、小区党支部“三级调解网络”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的金牌调解,构建“有度”的邻里关系准则和“有解”的矛盾化解机制,让社区成为居民可以诉苦、说理的暖心港湾。
“小事连心,居民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李长青表示,“社区将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居民的急难愁盼、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同时积极调动居民自治的积极性,让他们由‘局外人’变为‘当家人’,携手社区绘就和谐美好新画卷。”
刘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