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各类夜市、夜购、夜游等丰富多彩的“新夜态”点燃“夜经济”,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发展“夜经济”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务实举措,也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标志。省人大代表陈榆介绍,近年来,我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联动,“点、线、面”递次推进,夜间经济蓬勃发展,先后有晋中市《又见平遥》文化产业园、太原市钟楼步行街等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融合夜游、夜娱、文创、演出、科技等新兴消费业态的夜间经济逐步向专业化、产业化、品质化迈进。
然而,陈榆在调研中发现,夜间经济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产品普遍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配套服务供需失衡;监管力度、治安管理、协同保障有待加强。
对此,陈榆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夜间经济的空间布局。结合地方特色,依托当地文化环境、地理位置、特色自然资源等,合理划分项目类型。针对不同个性化消费特点,打造多元消费场景。从传统的以餐饮、购物为主的夜市,向融合文化、旅游、娱乐等多种业态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转变,比如,发展夜校经济、举办夜间体育赛事活动等。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夜间经济环境。要加强对城市道路、景区、街区等场所的照明设施建设,延长公共设施运营时间,适当增加夜间公交线路,鼓励设置夜间停车位方便游客出行等等。
三是协同各方力量,加强科学监管,推动夜间经济稳步健康发展。要充分做好夜间经济的财税支持,统筹使用中央、省级各类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各级、各领域优质夜间消费场景打造、配套建设、活动开展等的资金、项目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文旅、体育、餐饮、商业等“夜经济”主要场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服务模式。要强化夜间经济监管,对各部门作出明确职责划分,严格防范各种可能危害社会秩序与安全的因素。
本报记者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