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杜国华
巍巍绵山,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因春秋晋国大夫介之推隐居于此,成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纪念性节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实为泱泱华夏之历史文化名山。
绵山“大唐汾州抱腹寺碑”立于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然自宋以降,湮没无闻,踪迹杳然。后世著述中称“开元古碑文多剥落,仅可辨识一二”。清末,本邑金石名士曹子勤历经艰险,终在抱腹寺下岩沟之丘掘得此碑。此碑乃金石瑰宝,终得重现于世,不仅纠偏误传,更存留至今。
此碑高大厚重,通高320cm、宽100cm、厚35cm,螭首高85cm。碑额篆书“大唐汾州抱腹寺碑”,正文共22行,满行50字,全文1200余字。因年深日久,碑文风化,70余字已难以辨识。碑文主要记述三国时期曹魏太和年间高僧迪公于绵山考察建寺的神奇经历,以及魏明帝下诏建寺、赐名“抱腹寺”等史实,兼载寺院兴盛概况。其书法结构宽舒,字迹古朴刚劲;笔法兼具汉隶遗韵,是研究绵山抱腹寺及佛教历史的宝贵史料。它不仅详述了抱腹寺的兴建始末,还印证了绵山为“焚介推之林麓”等重要史实,不仅是历史的重要见证,更因碑文、书法、镌刻俱为上乘,被誉为“三绝”,实为唐代碑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绵山珍宝“大唐汾州抱腹寺碑”为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物,碑记正文骈散相间,修辞华美,读之抑扬顿挫,蕴韵无穷。碑两侧有太子宾客贺知章题记,提及此地原有“云梯”——经云梯至抱腹岩,绕行至铁索岭,攀缘二十一丈铁索抵绵山上方,最终登四丈高摩斯塔,有通天云衢,恍若登仙。此即碑中所载“云梯铁索”之景。
贺知章60岁时首次参拜绵山抱腹寺,瞻仰高僧志超的包骨真身舍利,忆唐太宗敕封空王佛旧事,赋诗曰:“圣主驻福地,活佛方显灵,昔时人已没,今日山尤胜。”晚年(约80岁)他再拜介神、空王,触景生情,于开元古碑刻文:“昔年与亲友,俱登抱腹山,数重攀云梯,寺僧以布两匹,然后得上,狂喜,不烦,人力直上,至今不忘。”又题“一别廿余载,此情思弥潺,不言生涯老,蹉跎路所艰,八十余数年,发丝心尚殷”,落款“太子宾客贺知章敬呈”。(《全唐诗》仅录贺知章诗19首,此碑所刻为其传世第20首诗,尤为珍贵。)
2016年9月,笔者持《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原拓片参加山西广播电视台知名文物鉴赏节目《天下寻宝》,经知名文物鉴定专家金煜等人一致评定为“最具收藏价值藏品”。自此,绵山这一瑰宝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学界高度重视。经业内权威人士鉴定,此碑为现存极少数保存完好的唐代碑刻,兼具极高的历史研究与书法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