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文庙在清徐县城的怀抱中静卧了800多年,世人常称其为凝固的历史化石、珍贵的国保单位,墙根那丛半枯的青苔默默见证着这处古老建筑群中蕴藏的鲜活文明印记。每当暮色浸染琉璃瓦,月光照过斗拱飞檐,那些封存在砖缝、缠绕于梁柱、深藏在榫卯结构中的历史往事,便随着晚风悄然浮现,在空寂的殿宇间演绎着无声的岁月之舞。
金泰和三年的春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棂星门的铜钉时,大成殿的檐角正泛着琉璃的冷光。这座文庙中最古老的建筑,作为金代遗构,其彻上露明造的梁架结构在春光中清晰可辨,如展开的掌纹般展现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工匠们黝黑的手掌在瓦当上反复摩挲,额角的汗珠坠落青石月台,在青石上洇开深色痕迹。袍角拂过新铺的砖地,惊起了歇山顶上栖息的雀鸟。
门前曾矗立着一堵黄绿相间的蟠龙琉璃照壁,龙鳞在日光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龙目圆睁,比檐角铜铃更显威严——这曾是文庙最引以为傲的装饰。清乾隆年间,东高白村武状元贾廷诏荣归故里时,依循古制搭建天桥、推倒照壁。如今照壁虽已不存,泮池畔的石桥仍保持着拱起的形态,半圆形的池水中倒映天光,暗合“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古典意境之美——古时唯有状元可踏桥而行,今日游人的步履轻叩桥面,恰似与历史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跨过石桥即至戟门,门侧“金声”“玉振”二门的命名,典出《孟子》中“集大成者”的赞语。大成殿内,孔子塑像端坐于屏风之前,头顶“万世师表”蓝底金匾熠熠生辉,台座两侧梁柱悬挂木质楹联,黑漆底鎏金文字“文章瀚海悬日月,道德清风写春秋”,凝结着数百年的墨韵书香。
谁能想到,这座香火绵延数百年的院落,在之后竟会成为方圆百里最具生气的学堂。天未破晓,学童们背着书囊,如雏鸟归巢般涌入大成殿。琅琅书声在藻井间回荡,连梁枋上彩绘的云纹都仿佛随着韵律轻轻颤动。
1937年,日军飞机的轰鸣碾碎了晨雾,炸弹的气浪掀飞了大成殿的琉璃瓦。在最艰难的岁月里,这里成为避难的场所。
寒露时节,成成中学师生涌入这座院落,他们的钢笔与步枪并排置于供桌之上。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应师生之邀,在相邻的清源中山公园做抗战形势报告,报告结束后经久不息的掌声,惊醒了檐角沉睡的铜铃。当13岁的学生兵在戟门后高声诵读《满江红》时,每一片琉璃瓦都仿佛在共鸣——守护文明的精神力量,比金代的梁柱更能经受战火洗礼。那些少年最终消失在吕梁山的风雪中。但每到初春,总会有不知名的野花从砖缝中钻出,朝着他们离去的方向蓬勃绽放。
如今的月光,仍如800多年前般温柔洒落,却映照着不同的时代光景。周末清晨,身着汉服的少女提灯走过,衣袂轻拂石阶时,空气中弥漫着古朴的韵味;开学季,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对着殿内孔子像行鞠躬礼,动作虽稚嫩却虔诚庄重;年轻的建筑师立于斗拱之下,测绘仪的红光在木构上移动,如同在为古建筑进行精密的“体检”。
暮色降临时,文庙的轮廓在灯火中若隐若现。莲花池倒映着檐角的灯笼,非遗店铺与现代风格的市集相邻而设——售卖葡萄饮品的姑娘轻哼摇滚曲调,玻璃瓶相碰的清脆声中,弥漫着酸甜的果香。一位妈妈正教孩子诵读“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的诗句,此情此景令人想起民国知事续思文在莲花池边吟诵此诗的往昔。这座古老的建筑,既守护着千年文明的厚重,也拥抱着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等你来时,请在棂星门下留步。当风穿过雕花窗棂,会将那些故事轻轻送入耳畔——那是文化根脉的守护故事,是破碎之后的重生传奇,更是文明在时光中生生不息的见证。而这座看似沧桑的文庙,不过是这漫长历史叙事中,一方镌刻着岁月印记的“砖石”罢了。
牛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