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弹孔军毯 烽火岁月

  •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每每拿出家中珍藏的那条军毯,抚过经纬间岁月的印痕,描摹弹孔穿透的残破痕迹,不经意间,父亲生前讲述的那些战斗故事便浮现在眼前。
      我的父亲陈国希,生于1920年,1937年参加北平西山游击队(后改编为晋察冀军区部队)。抗战期间,他先后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五支队、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等处边战斗、边学习……经历过黄土岭的鏖战、东团堡的白刃拼杀……九死一生(曾多次负伤),特别是在东团堡战斗中,父亲头部中弹,幸得白求恩医疗队救治而幸存。
      这条军毯,是八路军在战斗中缴获的日军装备。此后的岁月里,它一直为父亲的战斗和生活御寒保暖。新中国成立后,这条军毯又成为我们兄弟姊妹日常生活冷暖的保障。小时候,我们曾问起毯子上圆洞的来历,父亲便沉默片刻,手指悬在弹孔上方,像在触碰一段无法言说的记忆:“那些年,子弹和风雪都是常客。”他收回手,轻轻摇头,“但1941年冬天那次任务,比弹孔更让我记到今天的,是百来条人命压到肩上的分量……”
      1941年冬季,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伪军刚结束对晋察冀根据地长达三个月的疯狂“扫荡”。为增强延安的抗日力量,晋察冀一分区下达任务,指示从冀中根据地选拔一批抗日救亡的青年知识分子,以及被俘后加入反战同盟的日本人,护送至延安。
      父亲接受任务后,担任此次行动的大队长,配备一个排的护送兵力,共计百余人。出发前,上级还为他配备了一名地方干部担任政委。
      队伍昼伏夜行,穿越崎岖山路,突破敌人设置的壕沟与碉堡群,在凛冽寒风中艰难跋涉。一次突破同蒲铁路封锁线时遭遇敌军,双方激战,父亲率部巧妙突围,而政委在掩护队伍撤退时壮烈牺牲。当夜,父亲冒险返回战场,与当地老乡一同收葬了政委的遗体。
      队伍中有个两岁男孩,因马匹不足,父亲用皮大衣紧紧裹住孩子搂在怀中骑行。队伍风雪兼程突破封锁,终抵晋绥边区120师师部。师部热情接待,安排沐浴饱餐,当晚还组织文艺演出。应贺龙师长要求,留下20名青年支援地方工作。此后队伍继续前进,迎着刺骨寒风,以“爬也要爬到延安”的信念冲破封锁线,于1942年初抵达延安。父亲将队伍全员安全移交,孩子送进保育院,圆满完成任务。
      在延安,父亲进入抗大总校学习,既提升文化素养,又多次聆听毛主席的讲座,通过韩先楚、何长工等首长的授课,深化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他积极参与大生产,掌握农耕纺织技能,甚至学会京剧演唱。延安时期全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铸就了不朽的丰碑,点燃了全民族抗日救亡的燎原之火,更为我党培育了大批骨干力量。
      后来我才明白,父亲的故事里总少不了一块毯子。晋察冀的硝烟中它护过父亲,战地医院里它裹过伤员,和平岁月中它暖过我们——这条经纬交织的军毯,早已从战利品变成了我们家的“活家谱”。那弹孔穿透的不仅是织物,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而延续至今的,是那永远不熄的革命薪火,在历史的长河中温暖传递。

    陈雁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3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20期

    • 第2025-07-19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