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法治

矫心正行 引航新生

——我省社区矫正工作成绩扫描

  今年7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5年来,我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社区矫正机构强化法治思维,立足强基固本,探索出一条以制度为根基、科技为支撑、教育帮扶为灵魂的社区矫正新路径。社区矫正工作迈向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实现从“管得住”迈向“矫得好”,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探路前行,矫正制度不断完善

  规范的矫治场所,是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能、降低再犯罪风险的重要支撑。在晋中市榆次区社区矫正中心,监督管理区、教育帮扶区和综合管理区“三区十八室”设置完备、功能齐全。“社区矫正虽无高墙铁网,却依旧是严肃的刑事执行,必须有明确的执法主体和执法场所才能保障法的实施。”榆次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股股长张锋说。
  2020年11月底,我省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依据社区矫正法精神,全部设置社区矫正管理局,作为社区矫正执法主体。同时,针对县级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因地制宜探索出县级社区矫正“一局一中心”模式。即:社区矫正管理局作为执法主体,社区矫正中心作为实施社区矫正的执法场所,受委托的司法所负责对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管理。
  “社区矫正相对于监狱管理自由度较大,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才能达到矫正效果。”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处长薛军贤介绍,社区矫正法实施后,省司法厅结合全省实际,统筹司法行政系统的警力配置,协调监狱、戒毒民警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当中,并将具有法律、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到基层执法一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不断健全,执法能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区矫正新方式。在太原市小店区社区矫正大队一中队的办公室里,集中存放着坞城、营盘、平阳路三个司法所辖区内的社区矫正对象档案。队长董梁介绍,太原市主城区人口集中,社区矫正对象相对较多,基层司法所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为此太原市司法局将乡镇(街道)分块划片,每个片区设立一个矫正中队,每个中队由6—10名工作人员组成,专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队建制’就是将委托给司法所承担的社区矫正事项予以剥离,划由社区矫正中队专门负责,既实现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精准化、精细化,也为基层司法所减轻了负担。”
  “法的实施是一个过程,5年来,在省司法厅的统筹指导下,全省各地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省司法厅将执法实践中的做法不断总结完善,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全省社区矫正执法的‘1+19+1+1+1’制度体系,使社区矫正的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薛军贤说,当前,全省的社区矫正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法治化和规范化。

科技赋能,智慧矫正提质增效

  在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薛军贤通过“山西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向记者展示了全省各地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时动态。薛军贤说,随着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矫正工作逐步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迈进。
  “这个月你有6次签到遗漏,希望你能端正态度,认真接受矫正。”7月18日,交城县司法局天宁司法所所长刘颖在走访社区矫正对象刘某时,向她当面展示了“晋矫通”App上的签到记录。面对确凿的事实,一向擅长狡辩的刘某只得低头认错,表示愿意改正错误,积极配合矫正工作。
  “过去我们主要依赖于人工管理,监管效率低,信息滞后,社区矫正对象的许多违规行为难以发现。现在通过智慧平台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效率。”刘颖介绍,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上线后,所有社区矫正对象在入矫时都会在手机里安装“晋矫通”App,实现日常签到、点验和外出申请线上办理,解决了基层司法所因为人员不足导致的监管难题。
  薛军贤介绍,社区矫正法出台后,省司法厅于2021年对平台进行了全新升级,2022年3月,全省智慧矫正平台2.0版本全新上线。在新的平台上,不仅可以实时了解所有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状态,还能在线发布动态信息,实现所有数据当天向司法部同步。
  “一体化平台不仅强化了监管,还实现了教育帮扶的精准性。”永济市司法局卿头司法所所长上官晓莹说。不久前,该所通过“晋矫通”App上发布的招聘信息,精准匹配辖区内的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帮他在当地的一家冷库找到了一份水果装卸工作。“以前我们的帮教方式是大水漫灌,现在一体化平台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类型、心理评估结果等,智能匹配法律课程、职业技能培训等内容,得到了社区矫正对象及家属的肯定,极大提升了工作效能。”上官晓莹说。
  薛军贤介绍,在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覆盖全省117个县(市、区)的基础上,近年来,按照司法部要求,省司法厅积极推进县级“智慧矫正中心”建设,目前专项资金已下达至78个县(市、区)。“科技力量是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将继续深化同法院、检察院、公安、人社、民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形成多维矫正机制,为新时代的社区矫正工作注入强劲动能。”薛军贤说。

管教并重,柔性矫正重塑新生

  “是你们的帮助让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不久前,已经解除社区矫正的小张手捧锦旗来到高平市社区矫正管理局表达感谢。因为沉迷赌博,小张不仅欠下了巨额赌债,还导致家庭关系破裂。高平市社区矫正管理局针对小张的情况制定了专门的矫正方案,不仅帮助他矫正了赌博恶习,还针对他会修车的技能,帮助他开了一家流动汽车修理店。
  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年来,我省探索出一条以制度为根基、科技为支撑、教育帮扶为灵魂的社区矫正新路径,让法治的刚性约束与人文关怀相得益彰,许多像小张一样的矫正对象顺利解矫回归社会,彰显出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由“管得住”迈向“矫得好”。
  “经过你们近一年的帮助,我个人工作和精神状态有了重大改观。”7月29日上午9时,社区矫正对象王某来到榆次区司法局安宁司法所找工作人员汇报思想。去年,王某被判缓刑后,在安宁街道租房居住。“刚入矫时存在抵触情绪,觉得每天签到影响他工作。”安宁司法所所长芦姝婷说,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向他说明矫正期间应该遵守的管理规定。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王某逐渐愿意服从管理,并敞开心扉,向工作人员诉说自己的情况。得知王某的母亲常年患病后,今年春节期间,安宁司法所提请榆次区社区矫正管理局批准王某回家探亲。春节回来后,王某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改变,经常主动到司法所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
  “感谢你们的精心帮助和教育。”社区矫正对象王某在解矫仪式上,对工作人员连声道谢。大同市通过“心网助矫”不仅有效降低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罪率,也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提供了心理帮扶。“你们不仅帮我们矫正了错误思想,还为我们教授了实用技术。”晋中市司法局联合企业和学校,对社区矫正对象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为他们回归社会提供保障。“法治教育让我懂得了做人要心存敬畏。”在阳泉,法治教育讲座聚焦社区矫正对象高频法律问题开展以案释法,从源头减少了再犯罪风险。
  “社区矫正既是一项法治化的工作,更是一项社会化工作,我们不仅要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新回归社会,还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思想,树立正确价值观。”薛军贤说,5年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社区矫正机构坚持管理和教育并重,通过心理疏导、就业帮扶、技能培训、法治教育、亲情召唤等多种形式,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获新生。

本报记者黄川川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6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8-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