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法治

警惕扫码成“犯罪帮凶”

  

案情:
  2024年9月,张某收到一个陌生快递,里面附有一张“扶贫基金”广告宣传单,上面印制着“巨额基金”“秒到账”等显眼而诱人的字眼。张某心动不已,掏出手机扫描宣传单上的二维码,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这个人自称是某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可为张某发放150万元扶贫基金,但在发放“巨额基金”之前,需对张某的银行卡进行“包装流水”操作。
  2024年10月,远在河南的李某不幸遭遇电信诈骗,辛苦积攒的3万元血汗钱被骗走,犯罪分子很快将这3万元转入张某提供的银行卡账户。同时“工作人员”再次联系张某,指使她前往银行柜台,将钱全部取出,并亲手交给了“工作人员”。正当张某坐等“巨额扶贫基金”降临的时候,却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最终,张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三千元。
分析:
  本案中,张某在明知自己银行卡内所收3万元资金系违法犯罪所得的情况下,仍前往柜台用自己的银行卡取现并交给犯罪分子,本质上是利用银行账户帮助电信诈骗犯罪团伙转移钱款,是诈骗分子实现犯罪目的的重要一环,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本案中犯罪分子向张某寄送快递,用各种诱导话术让张某提供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完成指定任务,使张某一步步进入陷阱。这种做法精准利用了收件人对快递包裹的“天然信任度”,让收件人放松警惕。据公开报道,江苏、广西、四川多地已出现类似伪造“扶贫基金”“国债领取”“乡村振兴救济”等进行诈骗的案例。
  在此提醒广大群众,天上有个馅饼,地上就会有个陷阱。收到陌生快递,请先在快递公司官网或购物平台查询自己的快递信息,确认包裹情况。同时,请勿随意扫码或是添加陌生人好友,更不要随意登录陌生的网址。要保持理性判断,勿轻信任何要你提供个人信息、提供小额回报或高额奖励的话术。切勿为了蝇头小利或“天上馅饼”,外借资金结算账号、银行卡给他人,帮助诈骗分子提取转移上游犯罪资金,让自己身陷囹圄。

本报记者闫书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6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8-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