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对于餐饮浪费提出了不少建议。
今年65岁早已退休的陈阿姨,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一般在家自己做饭,很少浪费。陈阿姨性格开朗,也接受新鲜事物,偶尔在外就餐,换换口胃,尝尝鲜。她回忆,有一次慕名在一家网红餐厅就餐,菜单图片并未显示放有辣椒,也没有服务人员告知,菜品上桌后才知道是麻辣口味的,自己和老伴儿都不能吃辣,无形中就浪费了东西。她建议,菜单图片最好如实拍摄,或者标明菜品口感,方便消费者参考。
在银行就职的70后张先生喜欢交友,聚会吃饭是免不了。他直言:“在外面吃饭每次可少点,不够了再加,好面子才是最浪费的。”
80后公司职员小贺,中午吃饭基本都是靠点外卖解决。她支持饭店普及可点半份菜品或者小份菜品,提出外卖平台也可以加标上对应的星级评价,供消费者参考。
90后小郝一到周末就会带着5岁的儿子在外面玩耍吃饭,孩子的饭量常常“不由自主”,点少了,没吃饱;再加点,就剩了。所以,她已经将打包变成了一种习惯。
刚考上研究生的00后小王支持分餐制,她提出餐厅要对已光盘的消费者给予奖励,对严重浪费的消费者给予罚款。
记者发现,无论是吃多少点多少,还是加入光盘一族,表面上看是一种生活习惯,实际上反映出的是餐桌文明,也关系到正确的消费观。让餐桌文明深入人心,除了靠道德自觉,也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你我的每一餐做起。
本报记者崔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