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陆县第一小学 何会霞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场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学习的趣味性及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一环,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进程及发展路径具有直接且深远的影响。文章分析游戏化学习概念,探讨游戏化学习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游戏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生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且注意力不易转移,这使得传统教学手段难以长时间维持他们的关注。于是,游戏化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它贴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性和心理诉求。通过精心打造充满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在游乐中自主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融合学习与娱乐的新模式,为破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困境提供了创新思路,对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一、游戏化学习概念
游戏化学习,是通过游戏元素或方法的加入,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试炼,总结策略及规律,反思生活中的自己,学会用游戏化的思维看待问题,以补足现实传统教育中较难满足的胜任力需要、自主需要和关联需要,满足学生获得爱和自尊的需要,帮助促进学生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二、基于游戏化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设计互动数学游戏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传统讲授模式常致学生陷入知识被动接受之境,易生厌倦之感。设计互动性数学游戏任务,则能促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利用游戏的趣味与挑战性,可激发学生内心对未知探索的渴求,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与动力。于互动游戏中,学生能积极动脑、主动探寻数学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以“秒的认识”为例,教师可组织“秒数挑战赛”游戏。教室前设秒表,将学生分组,每组选代表参赛。教师发布指令,如“30下跳绳”或“50次高抬腿”,参赛者执行,其他成员计数并记录时间。随后,学生讨论如何用秒表述过程,并观察秒针运作,理解秒的概念。接着,教师提升难度,如限定15秒内完成动作,鼓励学生思考、挑战并记录数据。游戏融合竞争与合作,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秒”的概念,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二)融入游戏化元素于课堂,增强数学知识点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融入游戏化元素,能打破传统沉闷,让学生直观深刻体验数学。通过探寻数学与游戏的融合点,利用游戏的独特体验,将抽象数学具象呈现,使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深入理解数学内涵。
以“倍的认识”为例,教师可组织“水果乐园寻倍数”游戏。准备标有水果数量的卡片,如苹果3个、香蕉6个、草莓9个等。教师展示卡片,引导学生讨论倍数关系,如“香蕉是苹果的几倍?”学生用小棒或画图表示,如3根小棒代表苹果,6根代表香蕉,直观发现倍数关系,并总结“大数除以小数”求倍数的方法。随后,交换卡片继续练习,并设抢答环节,快速回答倍数关系,答对者获奖励。游戏化教学让学生轻松理解并掌握倍数概念。
(三)实施数学挑战赛制教学,提升解题技能与竞争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技能与竞争意识尤为重要。实施数学挑战赛制,旨在以竞赛形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其解题积极性。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挑战任务,让学生在竞争中提升解题能力,增强自信,培养挑战精神。
比如,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教师可设计“周长计算挑战赛”。课堂初,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回顾周长概念及计算公式。随后,学生分组,每组选代表抽取题目。题目分基础计算、变形应用、拓展创新三层。基础题如“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求周长”,巩固公式运用;变形题如“8厘米正方形剪成两相同长方形,求每长方形周长”,考验知识转换;拓展题如“24根1厘米小棒围长方形,怎样围面积最大,周长多少”,激发创新思维。比赛中,各组配答题板和计时器,限时完成题目并展示。组内可讨论协作,但每人需参与计算。教师观察引导,适时鼓励。答题完毕,组织核对互评,每组派代表讲解思路,其他组提问建议。此方式既深化周长计算理解,又锻炼表达和批判性思维。最后,根据正确率、速度和创新性综合评分,评选一、二、三等奖,奖励数学学习卡片、小奖品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
三、结语
小学数学的游戏化教学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能力:关注到游戏的效果,确保游戏中设置知识点内容学生都能够掌握,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把握好课堂节奏。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有着明显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皖豫.游戏化学习对小学生数学学科的影响[J].数学小灵通(中旬刊),2025,(01):7-8.
[2]徐敏.依托游戏化课堂,培养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策略研究[J].数学小灵通(中旬刊),2025,(01):23-24.
[3]陈田.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39):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