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冬,在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试讲环节,我抽到了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作为试讲课程设计。这首元曲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雄浑气象开篇,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沉痛收尾,短短四十四字凝练着千年兴亡的深刻省思。当时的我怀揣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轻狂,暗自庆幸抽中这看似浅显的短章,试讲过程行云流水,却未曾触及文本深处的精神内核。如今审视,当时在文本解读与情感传递层面存在明显不足:既未体察“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背后的历史苍茫,更未真正理解“兴亡百姓苦”的悲悯情怀。虽侥幸获得考官认可,但这份青涩的天真疏漏始终萦绕心头。
如今加入市场监管工作后,这首元曲的警句常如晨钟暮鼓般在耳边回响。这道穿透时空的诘问,在二十一世纪的执法卷宗里激发出新的回响——当我们以首违不罚的墨笔书写行政处罚决定书时,是否正在回应着元曲大家未竟的民生叩问?当我们推行《市场监管行政违法行为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时,“兴亡百姓苦”的古老命题与现代执法理念竟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在具体执法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包容审慎监管并非对法律威严的消解,而是对执法智慧的更高要求。某次处理小食杂店过期食品违规案件时,执法队长审慎适用“轻微免罚”条款的决策过程,让我直观体会到制度设计的精妙——既要维护市场秩序刚性,又需考量小微经营者的生存压力,这种平衡恰是法治温度与力度的辩证统一。
日常巡查中,一个对细节的善意提醒胜过冰冷罚单的案例屡见不鲜。某餐饮店主因疏忽未及时更新证照,经中队执法人员现场指导完成整改后感慨:“原以为要重罚,没想到是手把手教我们规范经营。”这种互动印证着:柔性执法并非弱化监管效能,而是通过教育引导激发经营主体的合规自觉。对首次违法给予宽容,有效促进了经营主体不断自我检视和自我纠察。对于构造和谐社会,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现实意义。让经营主体有更多精力集中于自身发展,以及对于社会实现正向反馈的循环,在现实中不断上演。当我们在案件研判中贯彻“过罚相当”原则,在自由裁量时秉持“宽严相济”理念,实质上是在践行“执法为民”的现代治理哲学。
制度层面的创新更彰显改革深意。《市场监管行政违法行为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以“违法事项+构成要件+法律依据”的清单式管理,构建起“预防-警示-惩戒”的梯度监管体系。三大适用原则犹如制度护栏:首次违法须具备主观无恶意、未造成危害后果、及时改正三项要件,既防止权力滥用,又确保执法标准统一。这种制度设计巧妙地将传统“严管”思维转化为“善治”智慧,使辖区市场主体合规率不断提升,印证着刚柔并济的治理效能。
作为基层执法人员,我们既是法律条文的执行者,更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当检查商户时多一句政策解释,制作笔录时多一份耐心倾听,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变都在重塑执法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图谱。中队长常常说要温情执法,包容执法。执法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深刻理解过罚相当,温情执法的内涵,透彻把握“过罚相当”原则的精准尺度,清晰认知处罚力度与违法行为危害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温情执法的精神内核并非弱化其执法力度,而是在法律框架内融入人文关怀。有时候,在日常执法工作中,对于经营主体的一句主动关怀和问候,对于细节问题上的提醒和纠正,都在不断拉进着双方的距离。都能让我感到他们对于“行政执法”的偏见又少一分,对于执法人员的信任又多一分。这种“力度与温度”的平衡艺术,正是新时代市场监管工作的精髓所在。
潼关古道到现代街市,从宫阙兴废到市井烟火的变迁史,本质上都是治理文明的试金石。“兴亡百姓苦”的警世箴言始终提醒我们:行政执法不应是冰冷的权力行使,而应成为增进社会福祉的治理艺术。当我们的执法文书开始承载更多教育功能而非惩戒印记,当“首违不罚”从特例变为常态,或许正预示着某种文明进阶:将制度的刚性转化为文明的韧性,让法律的力量升华为治理的能量。这既是回应“兴亡百姓苦”的现代方案,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治理哲学的生动诠释——毕竟,最好的怀古,理应是朝向未来的建设。(作者:古交市市场监管局 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