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为利水渗湿的常用中药材,具有两千多年的用药历史,其性平,味甘淡,归肾、膀胱经,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和带下。猪苓是我省道地药材,不仅野生资源丰富,而且在忻州、晋中、吕梁、运城等地有人工种植。因猪苓野生资源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现多以栽培品入药。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文献报道猪苓栽种1~2年内,菌核与蜜环菌建立共生关系,因此生长缓慢,栽后3~4年内才是旺盛生长期,建议生长3~4年时采收。历代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与《本草品汇精要》中多记载猪苓“二月,八月采”。近现代多不限定月份,只载春、秋二季采挖,与古代本草中所载采收时间相近。经产地调研,我省多为秋季土壤冻结前,人工采挖。
传统的产地初加工方法,生产设备落后、加工周期长,易造成有效成分流失,影响药材质量。而采用趁鲜切制方法,即按照传统加工要求将采收的新鲜或未完全干燥的中药材切制成片、丝、段、块、瓣等,再经干燥的产地加工方法。以机械化大生产代替农户小作坊式加工方法,不仅规范生产过程,减少有效成分流失,而且降低加工环节外源性污染风险,因此提升了药材质量。
猪苓趁鲜切制,需经过清洗,晾晒,切制,干燥,筛选等工艺流程。DB14/T 3296-2025《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猪苓》详细描述猪苓趁鲜切制过程。通过严格控制各生产环节的工艺技术参数,生产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优质产地片。(孙晋鹏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