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国有粮店粮食供应品种越来越多,逢年过节时供应的白面、大米、豆类竟达十几个品种,来粮店买粮的人群从早排到晚,粮店工作人员应接不暇。
春节前半月二十天粮店是最忙的,粮食是市民选购的第一拨年货。那时我在太原市粮食局机关工作,为方便市民买粮,元旦春节之际,全市粮食系统要开展“迎春杯”竞赛,面粉企业生产开足马力,运输企业“马不停蹄”,粮店售粮延长时间,机关干部下基层,就近支援粮店,我报名选择了宿舍门口的新民街粮店。那天,我身着工作衣帽,脖子上扎条白毛巾,就到粮店报到了。粮店已接到了通知,我和粮店工作人员也相识,省去了不少的客套。粮店主任是位女同志,中等个子,痩痩的黑黑的,但能吃苦,工作泼辣,问我:“你是称粮呀,还是搬面?”我说:“搬面吧。”称粮品种多,速度快,面对顾客,看到店内满满的排队人,心里就发毛。
好在我在面粉厂里接过麸皮,麸皮一麻袋45公斤,面才25公斤,想见还能应付得了。由于买面的人多,开着两台秤,粮店六七个人,2个称粮的,2个开票的,剩下的就是往面柜里送米送面,可以说满负荷、大力度。那时面袋都是白布袋子,有的大户人家,够买25公斤的,只要袋子不破不脏,就可交空袋,直接取一袋。但大多要把一袋一袋面粉倒入面柜中,方便顾客称取。大米、小米、豆类都是麻袋装,一麻袋90公斤,我们就两个人抬上二三十米,倒入柜中。那时正值壮年,一天下来,内衣也是湿湿的。
搬了两天粮,主任说:“今天买粮的人少,你称粮吧,苦轻点。”而后对我进行了简单培训,磅上放着三四个白铁皮桶,不管称多少粮,桶是一个不能动,否则,不是亏顾客,就是亏粮店。每个居民都是十来个品种,一个品种多的十几斤,少的一二斤,但程序都一样。我们看着票单上的数量,称一种,红笔划一种。称粮时,先对好数量,再从一格格的面柜里往出取粮,少的用瓢舀,多的用桶盛,称好后,就把粮匀匀倒入一个漏斗里,流入顾客口袋。据说上世纪60年代,一位叫王爪子的职工琢磨出了这套“技术流程”,提高了效率,不必每次去“皮”。
说是搬面苦重,可是卖粮也不轻松。卖一天粮下来,胳膊像肿了一样,实在是哪个活也不轻松啊。每天等到最后一位顾客离开时,已是万家灯火,繁星满天。不过,粮店职工还不能下班。开票员要清点粮票和钱,保管员要查库存,其他人要往面柜里补粮,然后在米面上盖上大大的印记,以防丢失。
那时有句口号:“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人”,他们做到了。
梁建军(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