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个很旧很旧的针线笸箩。别看它破旧,可是我家三代人传下来的宝贝,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
这个针线笸箩,是用竹片编织而成的,编织得很密实,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风雨雨,从奶奶到母亲,又传给我的妻子,但它风韵犹存,沧桑之中,显露着我家三代人的勤俭节约和勤劳朴素的持家光荣传统。
这个针线笸箩,最早的主人是我的奶奶。我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在众多的农户中,算是很贫穷的了。很早的时候,家里没有几分地,爷爷靠卖水果、卖凉粉等小生意维持家里的生活。在我父亲9岁的时候,爷爷积劳成疾去世,家里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奶奶的肩上。
奶奶是个要强的农村妇女,她带着四个都还未成年的儿女,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把他们养大成人。伴着奶奶的就是这个针线笸箩,里面盛放着针、线、剪刀、尺子、碎布之类的东西,夜以继日地纺线、织布,给孩子们做衣服、做鞋子,在生活最艰苦的时期,也没有让孩子们穿不上衣服而裸露身体挨晒受冻。奶奶60岁以后因病瘫痪了,不能行走,但她依然倔强地与病魔作斗争,身边永远放着这个针线笸箩,天天坚持纺线、做针线活。还经常教育我们:命薄一张纸,身勤者饿不死。就是说,做人不能懒惰,幸福的生活,是要靠勤奋创造的。
奶奶七十二岁逝世,针线笸箩传给了母亲。母亲没有文化,也没有其它特殊的本事,整天跟奶奶一样,伴着这个针线笸箩,纺线织布,打理着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过得井井有条。
1979年,我结婚了。头年腊月十九我们结婚,过了正月,妻子就挑起了家庭重担,接过了针线笸箩,承担起做全家人衣服鞋子的任务。春节过后,在我小小的家里就支起织布机,利用空闲时间,织了很多土布,然后,用这些土布给家里每人都做了新衣服。这些土布,直到2013年的时候,还剩有十余丈,一尺一块二角钱卖给了一个收土布的人。
妻子勤俭持家,在我们结婚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全家大小八口人没有买过鞋子,都是穿她做的土布鞋,我家的炕上,永远放着做衣服、做鞋子的各种工具、各种颜色的线和五颜六色的布块,针线笸箩简直就是她的百宝箱。为了让孩子们穿新衣服,为给孩子们上学买书、买作业本,妻子还利用闲余时间用麦秸秆编帽辫、钉草帽售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有闲暇工夫,就翻弄着针线笸箩,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温馨的生活。
如今,我们的生活进入了小康,这个针线笸箩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妻子还是舍不得把它丢弃,它是我们一家三代人勤俭持家、勤劳俭朴的见证,对于教育我们子孙后代继承勤奋劳动的光荣传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薛振堂(新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