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雁门人的“抗争之魂”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读完苏二花的中篇小说《离歌》之后,这恐怕是萦绕在每个读者心中最深切的感慨。小说以民国、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为基本的叙事背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那个惨烈的时代大环境对一户普通人家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小人物如何挣扎求存,继而奋起反抗。熟悉的历史环境和普通的人物设定让小说中的人与事具有了普遍性,仿佛这便是所有人周遭之人之事,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小说《离歌》的起始基调定在了住在晋北地区的一家数代人在民国年间战火动乱中颠沛流离、抗争生存的故事讲述。小说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其一为“母亲”,实为叙事者“我”的姑姑,是一位再嫁的不幸寡妇,另一位为“母亲”的弟弟,即叙事者口中的“父亲”,是在抗战及解放时期的革命战士。小说的前半部围绕着“母亲”四处奔走寻找自己因抗战需要而转战各处的弟弟,并且在路途中遇到并收留了身为叙事者的“我”。小说的后半部将时代背景设定在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讲述了“我”如何继续了母亲未完成的寻亲之路,穷尽一生寻找一直以来杳无音信、生死未知的父亲。这样的“寻亲之旅”无疑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的深刻执念,而其与“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这样的历史大背景相结合时,使得小说更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而其中人物的艰难经历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母亲”用二十袋白面的代价嫁给了老魏,并将这些粮食全部留给了弟弟,而作为“父亲”形象出现的弟弟将这些活命的粮食又无私地给予了作为叙述者的“我”和生母。战乱时代,人们似乎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时代,人性的光辉才得以凸显。
  《离歌》这部小说围绕着两代人的“寻亲之路”为主线展开叙述,在这其中,“母亲”寻亲的历程,遍布了晋北各地,在那个艰难抗战的时期,“母亲”一路见证了日寇的残暴行径以及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母亲”这一形象的叙述,不仅集中反映出晋北人民自古以来坚韧不拔抗击外辱的地方性格,而且在刚毅的性格之中又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色彩。围绕着这样的“寻亲之旅”,“母亲”的坚忍是一条明线,而其中旅途中所见所闻,隐隐绰绰间讲述着“父亲”英勇抗战的故事。虽然小说对“父亲”这一形象并未有太多直观、显性的描写,但在追寻“父亲”足迹的道路之上,革命烈士这一英雄形象如破茧抽丝般逐步展现在了读者眼前,直至最后,小说揭示了“父亲”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牺牲,为这场寻亲之路画上了句号。
  小说在内容编排之中,一方面讲述了家庭分裂、亲人离散之苦,另一方面也将时代的大背景融入其中,虽然《离歌》在篇幅上当数中篇的范畴,然而其涉及的场景宏大,“寻亲”的地域近乎遍布抗战前线的晋察冀各地,所描绘的形形色色之人物尽管大多只有寥寥数笔,却容易让读者迅速理解其人,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离歌》是一部具有典型史诗性特征的佳作,其主题立意高洁,叙事手法独特,内容引人入胜,非常值得一读。

□杨晓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09期

  • 第2022-09-08期

  • 第2022-09-07期

  • 第2022-09-06期

  • 第2022-09-05期

  • 第2022-09-02期

  • 第2022-09-01期

  • 第2022-08-31期

  • 第2022-08-30期

  • 第2022-08-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