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百年涟漪》的人文视野

  长治,居太行山之巅上党盆地,是一个古老且并不太大的小城。从人文视野看长治,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这里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长治作家、地域文化研究学者田秋平的新著《百年涟漪》,就是在近代人文视野里发现线索,紧紧围绕敦请王国维长治避难所碰撞出的这朵历史长河中的“涟漪”,展开田野调查的。行文走笔间,作者以其独特的人文视野,为读者解码了一则近代人文历史中鲜为人知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与长治的故事。该书曾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
  一个家族的百年飘零,一个国家的百年巨变,其内在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在世间流转,《百年涟漪》的创造激情和灵感便来源于王国维长女王东明女士所著的《王国维家事:王国维长女王东明百年追忆》。田秋平在该书“引子”中所言:《百年涟漪》一段敦请王国维“长治避难”的记忆,曲折故事,荡着涟漪余波,回折百年,荡起吾奔走海峡两岸探究调查的写作。
  《王国维家事:王国维长女王东明百年追忆》中披露了一个当时曾有山西籍国学院毕业生卫聚贤敦请王国维到山西长治“避难”的细节。关于王国维来长治避难,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北伐,对北方文化界的神经牵动颇大,《王国维全集·书信》亦屡屡谈及。北伐战争爆发,京津间一片恐慌,读《梁启超年谱长编》有关部分大略可以体会当时状况,可知当时王国维心理受到的强烈冲击。田秋平以王国维“长治避难”为切入点,对王国维的学识人品、山西学子的热情仗义、长治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进行了研究与考证,使得尘封近百年而鲜为人知的真实史料,以及当时在京华的长治籍文人学子、潞商精英、社会名流敦请王国维“长治避难”的诸多难解之谜,首次向读者披露,让读者对长治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重视文献资料的运用,善于从相关联的社会生活变迁揭开内在的地域文化问题,使之建立在一个时代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之上,这种大文化的思维,令人阅读此书心情平静而从容。《百年涟漪》中20余篇文章各自独立成篇,又相互有内在的联系,围绕王国维“长治避难”这一主题展开探究,从经济、商业、历史、文化、地理等角度纵深研究,其中既有鲜为人知的史料发现,也有作者的文化思考。
  王国维自沉震惊了当时的社会。《百年涟漪》通过梳理梁启超、郭沫若、卫聚贤等人的资料,试图揭示王国维自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力求避开意气之争,呈现自己学术研究的客观态度。王国维“长治避难”得天独厚的文化元素是田秋平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上党悠久的历史文脉孕育出深厚的地域性人文传统,为长治地域精神文化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传统资源。正如田秋平所言:“古代许多名人对长治的美好记忆:潞州丰富的物产‘松烟’潞墨,上贡朝廷达百余年;让唐玄宗都梦寐以求的潞州白酒,醉倒了大唐酒客;宋朝时潞州丰富的铁矿和精湛的铸币技术,牵动了著名的政治家、一代文豪欧阳修;明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明嘉靖四十四年任潞安府通判,管理钱粮养马之事三余载,并以此为创作素材,写出不朽世界名著《西游记》。”
  田秋平在工作之余不断奔波、查阅资料,通过对长治的历史、文化诸方面的深入研究,让《百年涟漪》在钩沉索隐各种材料的基础上,还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中梳理出有关上党的神话传说以及上党戏曲,并在书中引用。所以,《百年涟漪》也是作者对长治地方史和地方文化点点滴滴的积淀。
  从《纸币初始晋东南》《天下潞商》《海外潞商》到《百年涟漪》,田秋平长年探索与研究长治文化,可深感他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情怀。当下,能踏实下来、静下心来,“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研究者越来越少,而田秋平就是这样徜徉沉浸在上党地域文化与学术世界里,让人不由得为其醉心学术研究的情怀而感动。

□杨天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09期

  • 第2022-09-08期

  • 第2022-09-07期

  • 第2022-09-06期

  • 第2022-09-05期

  • 第2022-09-02期

  • 第2022-09-01期

  • 第2022-08-31期

  • 第2022-08-30期

  • 第2022-08-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