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母亲和年画

  母亲生前特别喜欢年画,每年春节的时候,都要让哥哥买几张年画,贴到刚刚刷完房子的墙壁上,刚买回来的年画散发着油墨的芳香,人物、动物、故事、风景……漂亮的年画衬托着春节的喜庆气氛。
  听姥姥说,母亲小时候就喜欢年画,尽管家里很穷,过年省吃俭用,也要买上一张年画,贴到窑洞的墙壁上,年画寄托着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陪伴母亲度过了苦难的童年、青年时代。母亲和父亲结婚以后,他们走出了小山村,生儿育女,日子越来越好,过年贴年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母亲非常珍惜年画,年画时间长了,有了灰尘和苍蝇粪便,母亲会用莜面在年画上搓一搓,年画就干净了。新年换下来的旧画,母亲舍不得扔掉,用红纸剪出三角形的花边,用浆糊黏在年画的四个角上,正好遮住以前的图钉孔,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收藏。有时候还会让已经“退休”的年画重新回到墙壁上。
  母亲喜欢贴年画,也喜欢贴奖状,那时候,父亲和哥哥经常会拿回“先进生产者”的奖状,姐姐会拿回“三好学生”的奖状,母亲就把这些奖状都贴墙上,把家里变成了“荣誉室”。
  小时候,家里贴过的年画还记忆犹新。上世纪70年代,年画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八个样板戏都上了年画,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我们家都贴过。还有宣传解放军英雄人物的年画,用四扇屏的形式,把张思德、董存瑞、雷锋、王杰的形象表现出来。还有工人、农民、儿童、人民领袖……那时候的年画题材是非常丰富的。有一次,哥哥买回来一张《列宁在1918年》的年画,用了连环画的形式,图文并茂,像小人书,来我家串门儿的人看到这个年画就会认真地欣赏半天。后来,我把这个年画用剪子剪下来,装订成一本“小人书”。
  那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呆在家里,我会盯着年画想入非非……年画上的故事会让我激动和愤怒。我希望自己也是一个红军战士、八路军战士、解放军战士,我痛恨“南霸天”“黄世仁”“座山雕”……可想而知,年画作为美术作品,也是潜移默化、对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宣传工具。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画表现的内容比较单调,很多年画就是两个胖娃娃,但是印刷质量却越来越好。
  母亲去世那年,卧室还贴着她喜欢的年画。喜欢年画的母亲走了,从此,过年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几乎都不再买什么年画了,年画和母亲成为一个美好的回忆,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

李东海(大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22期

  • 第2024-01-19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