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子夜

美感距离

  “美感”或者是“美感经验”,这是美学上的一个命题,指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者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
  “美感经验”中,有所谓的“距离”一说。“美感经验”的“距离说”创自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意谓欣赏自然或艺术,欲得美感,必须把欣赏的对象,推远于“适当的距离”,才容易得到。
  布洛所谓的“距离”约略可分为“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一个人散步于小河的东岸,往对面的西岸看,往往会觉得对面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美,而到了西岸,又会觉得对面东岸的景物比西岸美。再看看水中的倒影,往往会惊讶水中的倒影又比岸上的景物美得太多,这就是“空间距离”易产生“美感经验”的一个例子。类似的例子自然还很多很多,以看美人而言,最美的美人,往往是“美人娟娟隔秋水”,是“月下美人”,是“帐里佳人体红香”。
  周朝的铁影,汉朝的瓦罐,在当时,只不过是煮肉和盛水的日常用品,可是到了今天,却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这就是“时间距离”易产生“美感经验”的例子。
  看一只老虎,如果只看老虎雄壮的体型,斑斓的花纹和凛然的虎威,而不联想到可以把老虎杀来“补肾固精”,这就容易产生欣赏老虎的“美感”。相反地,如果看老虎只看到那一条“虎鞭”,自然就无“美感”可言,这是“心理距离”易产生“美感经验”的例子。
  “美感距离”对于欣赏自然美其效能如此,而对于欣赏艺术在理论上更是一样。
  “美感距离”可论者尚多,例如“距离的远近”和“距离的矛盾”等,我国当代美学理论家朱光潜于其《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等书中,有详细之论列。
  “美感距离”是艺术欣赏的基本条件,也是欣赏艺术的基本法则。
  就我个人的体验,“美感距离”不但是欣赏艺术的法则,同样,也是一种人生的实用哲学。
  将“美感距离”导引于实际的人生,就现实人生的人与人相处而言,我认为“美感距离”就有其非常现实的意义。
  例如夫妻相处,欲求恩爱,有了“相敬如宾”和“小别胜新婚”的说法。夫妻相处,“恩爱”和“新婚”是一种“美感”,而“敬宾”和“小别”则是“距离”。
  朋友相处,贵在“君子之交”,有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训。“君子之交”,“美感”是也,而“淡如水”,则“距离”也。
  情侣相处,其罗曼蒂克境界,据说多数自“半真半假”,继而“若即若离”,进而“半推半就”,最后达到“缠绵凄恻”乃至于“欲仙欲死”。个中无限“美感”,多因层层“距离”所造成。家庭相处,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等,应该是“美感距离”的另一种应用。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奴仆眼中无英雄”,而我们中国,也有“英雄见惯亦常人”的说法。奴仆眼中之所以“无英雄”,一如“英雄看惯”,是缺少了“距离”所致。
  “美感距离”说起来道理非常简单,人人都可了解,不过,实际做起来,却也“知易行难”。

□吕传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10期

  • 第2024-07-09期

  • 第2024-07-08期

  • 第2024-07-05期

  • 第2024-07-04期

  • 第2024-07-03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7-01期

  • 第2024-06-28期

  • 第2024-06-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