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现金员退休,由我来接任。
记了两个月的账,要做个累计,累计的结果很简单,每个月的借方贷方和余额都有合计,累加一下就行。
累计结束,跟会计却无法对账,借方贷方都没问题,余额却大得离谱。
会计说:“借方贷方的结果都没错,把两个数字累加一下就行,余额却不行,要用账上最后一个月的余额,加上累计起来的贷方,再减去累加过的借方。”
又开玩笑说:“像你这样,余额用加法累加起来,我们俩的工资全赔进去都不够。”
按照会计的说法算一遍,大数字变成小数字,账目也平了。才发现,能握在我们手里的那个余数,是要通过运算才能得出的:从前的余额加上现在的收入,减去现在的支出,才是今日的余额。
收入和支出可以线性记录并加以累加,进进出出都是些数字。数字又被叫做“流水”,AI给出的解释是:银行账户又叫“资金流水账”,是因为数字作为价值符号,其流动性与水流特性高度契合:首先是数字记录按时间轴线性排列,单向时间性如水流不可逆;其次是账户余额随收支不断增减,数字的持续波动类似水流的涨落。
收入和支出的数字可能都很大,余额却可大可小,很多时候还可能是零、是负数。在日常生活中,收入和支出组成物质生活的交响,收入和支出不可能完全平衡,产生的余额,才会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倘若余额是正数,数字较大,那么这家人的物质保障就大,倘若余额较小,或者是负数,那么这家人的生活保障就差些。余额直接关系一家人的生活水平。
收入和支出像流水一去不回头,但握在你手里的余钱,却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单位如此,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数字,跟我们手里实实在在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因果关系呢?
只能说,世界不是二维的,不是简单的收入和支出,不是简单的加法或减法。
在加减法之间,还有加加减减,不加不减。在真与假之间,还有非真非假,不真不假——这是我刚刚听曾仕强教授讲《〈道德经〉与人生》时提到的。
曾仕强教授说,普通人的思维通常是“二分法”:是,或者不是,对或者错,真或者假……《道德经》的高明之处,就是用“三分法”认知世界,在是与不是之间,对与错之间,真与假之间……还存在另外一个维度,《道德经》允许对立事物之间存在模棱两可,存在动摇和转化,因为,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运动的事物就会一直处在转化之中,真可以变成假,假也可能变成真,是可以变成不是,不是也能变成是……一切都是变动的,怎么可能有固定的标准?
物质世界有需要换算的“余额”,精神世界也有“余额”。这个属于第三方的“余额”,它的大小和变化过程,不是简单的二维计算就可以得出结果的。
我们平时最关注的,就是别人挣多少钱,即收入,没有余额参与的收入真的能代表物质水平么?倘若他的支出中有大病,有意外呢?
对一个人的评价,我们往往用“好”和“不好”来定义,习惯进行二维的归类,实质上,人是按照人性活着的,好中有坏,坏中有好。
如果我们明白,世界不是二维的,不是非加即减,不是非好即坏,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心胸就会打开,就会更客观地热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就不会无端生出许多嗔怨来。
□关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