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太原解放,家住首义街和皇华馆交叉路口的我已经记事了。经历了半年多围困的太原市民兴奋地走上了街头,哪里管什么机动车道人行道,不过那时的汽车也极少。路口北面是红市街,东边是上官巷,我家在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斜对面的东北角就是公安局。
站在十字路口中间岗位上的交通警察手持喇叭筒子不停地喊着“靠右边走!”“靠右边走!”那时的要求不过是,行人、自行车只要靠右边儿走就行。当然汽车是懂规矩的,如果来了汽车,交警就会做手势,让行人和自行车让一让路。
一天,还没有上学的我站在铁匠铺前的路牙子上准备过马路,这时来了一辆自行车把我撞倒在马路上,脑袋也磕破了。听到哭声的警察从岗上下来了,邻居的孩子也把我妈妈从家里喊出来了。我听到围观的人们纷纷指责骑车的人没有捏闸,因为从十字路口进皇华馆有一个小坡。交警叫了一辆洋车,把我和妈妈拉到红市街的达生诊所包扎了一下,陪同的肇事者付了医药费。
几年以后,人们渐渐地习惯了这个规矩,交警也用上了指挥棒,动作非常规范,有人形容像是在“做广播操”。
当年太原市区有很多路口是丁字街口,柳巷南路打通前,我家已经搬到了海子边西街。记得太原市的第一个红绿灯就出现在柳巷和桥头街、钟楼街的交叉口上,红绿灯悬在十字路口的中间,当然之前就已经宣传了很长时间的红绿灯的用法。不久市里的交叉路口便广泛使用起了红绿灯,原先很多的丁字路口也被打通成了十字路口。红绿灯上岗后,原来站在十字路口指挥的交警也“下岗”了。和几十年以后的现在比起来,那时真的是太原始了。
记得滨河东路和滨河西路刚刚修好的时候,上边儿没有几辆车,人们还议论说花了那么多钱,不值得。可是现在市里的汽车爆炸式地增长,滨河东西路也不得不对汽车限号了。而原来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难以发挥疏导交通的作用了,于是市区开始了立交化的大改造,内环路、中环路、外环路形成了,公交、地铁、市区高速公路不断发展,仍然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下一步估计应该是智慧化的交通管理了吧!
杨明华(太原)
1.上世纪30年代太原交通岗。
2.上世纪80年代太原交通岗。
3.上世纪70年代太原市大南门岗亭。
4.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交通岗亭。
5.上世纪五十年代使用的交通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