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伏案写稿时,一旁翻阅报纸的父亲忽然开口:“女儿,家里还有新笔记本吗?”我从抽屉取出一本递过去,忍不住问:“老爸,您要本子做什么?”父亲扶了扶老花镜:“抄些学习资料,人老了,更得跟上新时代新思想。”我愣了下,没想到退休后的父亲依旧不放松学习。
“您以前的笔记都写些啥?肯定比我的工作记录有意思多啦!”我笑着凑过去。父亲笑了笑,动作轻柔地从书柜深处抽出一本红色笔记本,封面上的“为人民服务”格外醒目。随着纸张翻动,一股混合着樟脑与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
1989年7月1日,字迹工整有力:“今日转正,面对党旗宣誓时,掌心全是汗。小队长说‘党员不是称号,是一辈子的承诺’,这话得记在心里。往后定要把农校学到的知识全用上,带着乡亲们把荒地变成良田。”泛黄的纸页间,我仿佛看到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火的年轻人,在党旗下握紧拳头的模样。
1996年9月,当时村里正经历几十年一遇的强台风:“凌晨两点,疾风暴雨,我和老赵赶到王阿姨家时,她握着我的手直发抖:‘党员在,我们就不怕。’那一刻,感觉胸前的党员徽章比任何时候都发烫。”笔记里还夹着一张皱巴巴的转移名单,旁边写着:“不管何时,党员必须冲锋在前!”
除此之外,父亲的笔记本上整齐地抄写着雷锋语录,旁边还有学习批注:在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心得里,“心中装着全体人民”被粗重的笔迹圈了起来。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无声诉说着一名党员的赤诚。
轻轻合上父亲的笔记,我翻开自己的工作日志。扉页上,2011年入职乡镇、2016年成为正式党员的记录字迹如新。本子里不仅抄录着入党誓词、学习心得,还贴着走访帮扶农户时拍的照片和照片说明。“符大姐家修缮后的新房、挂满果实的芒果树”……每一页都写满温情和成长。
2018年冬天的记录至今清晰:为争取帮扶农户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我和同事连续七天入户宣传。起初,他们只是紧锁眉头、敷衍应答,失落的我在笔记里写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磨破嘴皮也难推进。”直到那天,我给孩子们带去课外书,又陪老人唠了一下午家常。临走时,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说:“姑娘,就冲你这份心,我信你!”当晚,我在笔记本上郑重写道:“父亲常说‘真心才能换真心’,今天终于懂了——丈量民情,靠的不是话语,而是脚下的泥、手中的暖。”
“七一”前夕,我将两本笔记并排摆在书桌上。父亲的笔记本边角磨得发亮,本子折旧的痕迹里藏着岁月;我的本子虽然崭新,却也被翻得卷边。两代人的字迹在跨时空里相遇,记录着不同的“战场”,一个在灾后抢险中奔走,一个在乡村振兴中跋涉,却书写着同样的誓言。
“老爸,现在都用电脑办公了,手写笔记还有意义吗?”我问。父亲一言不发,默默地提笔在新本子上写下一行字:“字落在纸上,责任就刻进了心里。”我心领神会,也翻开自己的笔记本,认真写下:“传承,就是用不同的笔,写相同的答案。”
此时窗外,鲜红的党旗在阳光下飘扬着,在日光的照拂下,两本承载心中信仰的笔记本里有父亲在暴雨中守护群众的背影,有我在乡村振兴路上留下的脚印。我想,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使命,继续前行在践行承诺的路上,让理想和信念在岁月长河里闪闪发光。
□王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