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底线》追到二十多集,法官周亦安要辞职,他交给庭长陈康的辞职信还没来得及打开,“周亦安emo了”“周亦安决定辞职”“成毅周亦安振作起来”等话题瞬间就冲上了热搜。
网友们纷纷讨论,周亦安要不要辞职?他的起心动念事出有因:因调解童瑞和韩洁的离婚案被投诉,可能面临处分,家里是妈妈摔伤了腿需要照顾,生活中还被人跟踪威胁,种种加在一块,用周亦安的话说,“心寒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边受着委屈,那边有优厚待遇在诱惑,这个逃兵当与不当,只差一个选择。
周亦安法官面临的窘境,是许许多多法官际遇的缩影。同样是《底线》中,靳东饰演的法官方远“方婶儿”在基层法院工作20多年,每天都是忙不完的案子和调解不完的纠纷,40多岁,副科级,工资刚够温饱,连妻子吵架时都在骂他:“你就是个一辈子的穷命。”直到有一天,他在主审一起离婚案件时因为轻信一个孩子的话办了错案,案件被改判后他崩溃了,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失声痛哭,压倒他的是一个案件吗?“中年危机”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一地鸡毛的生活压力、难以抗拒的倦怠、间或袭来的前途迷茫,甚至还可能会遭受侮辱、诬告陷害、打击报复,让多少人选择了转身离开?
周亦安、方远,成为法官皆不易。经过号称“天下第一难考”的法考,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在日复一日填写传票、整理庭审记录、审核案件材料、草拟文书中成长历练,通过严格的员额法官遴选,才终于有机会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官。真要选择转行,谈何容易?
一位老朋友也发了朋友圈:“好像谁还没有动过辞职的念头呢?犹犹豫豫之间,马上就要退休了,哈哈哈哈,这一辈子就撂这儿了。”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没有起心动念可能性不大,虽然这些年身边也陆续有法官选择转行,辞职、组织调动,提前退休……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像这位老朋友一样选择了留下。
人生在世谁还能没有过委屈?只是太多难以割舍,尤其是心底里那份执着的坚信,最终成就了我们的坚持。这里有遵从内心的追求和坚守年少时理想的温度,有太多转行之后即使物质再优渥也难以取代的精神世界,有当我们老了回忆起来还会为自己的坚持点个赞的机会,有我们把个人与事业紧紧融为一体后的光亮和温暖。这些,是我见到几位老法官之后更深刻的领悟。
去年六月的一天,我走访了新中国第一代法官、当时已经98岁高龄的李必贤老人,李老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是成立山西省人民法院筹备组的成员,195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毕业后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返回省高院,办了很多大要案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书总结为“三性”定律,即:不可争辩性、排他性、执行性。
李必贤法官是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参加工作的,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原太行区司法处是一名正科级干部,在法院工作了30多年,一直到离休时才享受副处级待遇,有人问他心里有没有感到委屈,他说:“怎么会呢?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
我后来几次去采访老人家,了解到他曾经几次把加工资的名额、分房的机会让给同事,不允许孩子知青返乡后用他的关系进法院工作……老人家反复提及:组织对我的工作很肯定、支持和信任!李必贤老人今年已经99岁,儿子在工人岗位上退休了,对他很孝顺,墙上挂着他92岁时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关于八荣八耻和依法治国的横幅,好心态、好格局、好境界使我看到共和国第一代法官的底线和情怀。
去年采访的另一位法官叫侯爱莲,跟李必贤老人同岁,曾任省高院党组成员、刑二庭庭长。老人家的父亲是一位地下党员,受父亲影响和组织培养,1946年在漳滨中学上学期间入党,解放汤阴的战斗中带领同学们去前线慰问战士,受到刘伯承的接见。
1972年,她在省保卫部审判办公室刑事二组工作期间,负责来信来访工作,1984年任院党组成员、刑二庭庭长,任职期间,省高院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
侯爱莲退休后每天练字,喜欢背诵《木兰辞》,98岁高龄时跟我讲述当年接访的过程、解决的上访案件连细节都回忆得清清楚楚。我曾经问老人家,最自豪的是什么?她说:“我们全家几代人都是共产党员,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
非常遗憾的是,去年重阳节前后老人家去世了,这也让“百年百场·口述历史”的采访更具有紧迫感。难过之余,我更加珍惜为老人家留下的大量珍贵影像资料,时光无声地记录和见证了一位老法官坚守理想信念、恪守底线原则、优雅地老去。
第三位不得不说的老法官叫秦连陞。97岁的老法官秦连陞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我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听老人家回忆那段穿过战争硝烟的岁月。
老人家讲:“进入朝鲜后,每次出发一人背上20斤炒面,夏天就着河里的水,一把炒面一碗水充饥,冬天就着山上的雪,一把炒面一把雪就是饭。”
秦连陞参加过上甘岭战斗,我问老人战斗中一支部队驻防要多久?他说:“一个部队在上面只能守三到四天,我们全营550多人守了4天,最后点名只剩下54人,我那个心疼呀……换防时,战壕里的石头都被打成了粉末儿。”
可想而知战斗是何其惨烈。他说自己下定决心,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他一直战斗到停战后才回国,老人家说,在战场上每次都是党员冲锋在前,大家都是冒着枪林弹雨回来的。
退伍后秦连陞转业到山西省高院任刑一庭庭长,老人家至今清楚地记着时任院长谷震交待他的话:“让你在刑庭工作,就是要你把好关,不错杀一个人,错杀一个人就是人命关天。”他回答:“我办的案子我终身保证、终身负责,我办的案子只要出了错,请组织追究我的责任。”如今再回首,老法官秦连陞如数家珍回忆着办过的案件,最自豪的是:“从入党那一刻起我就是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付出,我什么时候回忆到这一点心里都是满足的,我没有办过一个错案,我办的案件我终身负责。”我想,这就是一位老法官的底线!
追剧有感,也不仅仅是因为追剧。
我喜欢这个剧的名字《底线》,守住底线,人生难题,总有办法。
一边是年轻法官周亦安,另一边是90多岁高龄的老法官,而我们,正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已过不惑之年即将进入知天命的阶段,经过了《如何言说》中“时间闷不做响,熬到故事离场”的挣扎,看到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定,明白了历经艰辛后仍然愿意保持初心、拥有激情、守着善良才是真正的幸福。
追剧追到揪心,忍不住想隔空喊话,法官周亦安请在喧嚣中静下来,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只要坚持,就能看到希望和奇迹”!相信你的选择,将跟钱、跟委屈都无关。
追求完美,接受不完美,成熟的你将更加从容、豁达、坚定,具有悲悯之心。风雨过后,阳光下的世界处处有生机。让追光的自己成为光吧,去拥抱那颗纯粹的灵魂,在你前进的方向,还有很多很多人。总之,说一句:周亦安,再坚持一下,你就会成为他们!
作者系太原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丁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