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2019年在养生馆员工的诱导和虚假承诺下办了养生卡,之后店内技师以新老交替,之前购买的调理身体方案不科学为由忽悠我办别的养身项目卡。在这两三年时间里用相同的方法诱导我预付了3万元,然而每次都是办卡以后就没人管了,后来,我不愿意再预付款办卡,并要求退钱,才被告知该养生馆已经转手了好几次了……”“我们是养生馆的员工,只是打工者,无法给她退钱,老板确实已经换了好几个了,但具体情况我们也不太清楚……”近日,阳泉市矿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涉养生消费的合同纠纷案件。
在这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对能否退钱各执一词。然而整个消费过程中,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原告仅有微信聊天记录和转账截图,养生馆负责人也已更换3次,原始消费记录不全,实际幕后经营者也多次更换电话,无法联系沟通。
被告经邮寄送达、打电话均联系不上,原告多次投诉到消费者协会也处理未果。主审法官杨志业本着能动司法,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的原则,带领审判团队主动调取证据尝试获取被告真实身份、真实联系方式以及具体案情,先是到行政审批局调取法人相关资料,并根据调取的模糊地址赴河北进行多方查找,最终通过村委会找到被告的父亲,进而联系到了被告。
与被告取得联系后,杨志业本着“调解优先”的原则展开了调解工作。起初被告态度很不耐烦,但杨志业并未放弃,继续不厌其烦地做其思想工作。通过正确引导和耐心细致地释法明理,被告态度终于有所缓和,杨志业趁热打铁,“背靠背”向被告释明诉讼需耗费的时间、精力、金钱等成本,向原告释明证据不足可能导致败诉的风险。
经过法官多轮细致调解,抽丝剥茧地分析利弊,庭审从下午3时持续到晚上10时,最终促使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方案,被告当场按调解方案履行退赔义务,一起涉养生服务纠纷就此得到妥善化解。
本报记者曹佩 通讯员韩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