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西山脚下“解铃人”

——太原市万柏林法院西山法庭家事审判工作小记

  •   在太原市风景旖旎的西山脚下,有一座拥有60年历史积淀的基层派出法庭——太原市万柏林区人民法院西山人民法庭。在这个闹中取静的社区小院里,法庭的法官们身穿制服,胸戴法徽,用微笑迎接着每一名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疏解心结,日复一日,用“绣花功夫”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当好群众的“解铃人”。

    “社区法庭”变身“解忧驿站”

      5月10日上午,记者与西山法庭庭长李毅约好了采访,到达法庭后却没能见到李毅,电话那头他连连抱歉,“实在不好意思,我在接待一位当事人,你们先跟我的助理聊聊。”
      半个上午过去了,忙完接待送走当事人的李毅才匆忙赶回会议室与记者会合。“群众遇到纠纷大都不愿意到法院打官司,我们的法庭就在社区里,大门每天打开着,群众有什么烦心事路过进来喝杯茶,和我们聊聊家常,吐吐苦水,发发牢骚,心里的疙瘩解开了,矛盾自然也就少了。”他擦了擦头上的汗,打开了话匣子。
      为实现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西山法庭构建了“立案+审判+执行”一站式诉讼服务模式。法庭建立巡回立案制度,每月,万柏林法院会不定期派驻一名立案法官到法庭巡回立案,集中受理西山辖区案件,并采取现金+扫码缴费的方式,方便当事人诉讼。“法庭就设在家门口,有了我们这个法庭,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加高效、便捷。”说起目前的运行模式,李毅自信满满。
      西山法庭审理案件推行繁简分流、简案快审、难案精审,促进案件及时高效化解,有效降低群众的诉讼成本,目前,法庭简易程序适用率达到了96.02%。“案件审理结束后,执行才是‘最后一公里’,为了提高履行率,成立执行工作室,制定工作职责和要求,明确受理执行案件范围,让群众少跑路、信息多跑路。今年以来,法庭案件执结率同比增加20%,切实满足了新时代下群众的新期待。”如何将“立审执”模式落到实处,西山法庭给出了答案。
      西山法庭充分利用“立审执”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强化案件调解率和当庭履行率,倡导调解结案和及时履行。一件件个案中展现了“立审执”一站式诉讼服务的优势,达到“快立、快送、快调、快审、快执”的“五快”效果,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将法庭打造成了群众家门口的“解忧驿站”。

    “铁面包公”遇上“难念的经

      法官总被人称为“铁面包公”,但面对家事案件,却不能一判了之,更多时候需要“唱白脸”,春风化雨润万家,巧解千千结。从“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到“房子归我、孩子归你”,从“世上只有妈妈好”到“你是儿子你养老”,每一起家事案件背后都有一段情感纷争,真的是一个家庭就有一本难念的经。
      审理家事案件的背后不只是难念的经,更有难以明晰的证据材料。离婚案件中常见难题为子女抚养权归属、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与分割,然而要想解决这两个难题,离不开法官背后的默默付出。如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经常会涉及当事人申请调取银行流水,根据案件情况调取的银行流水有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材料上百页,法官为还原事实需要逐一核实不同款项的用途,直至把所有材料梳理清楚。
      案卷证据堆成小山,哪些属于日常消费?哪些又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这些证据?如何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割?这都是对法官在婚姻家事案件中自由裁量权的一项考验。既要把财产合理分割,又要让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还要维护好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清官难断家务事”,当情理遇上法理,法官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场“头脑风暴”。
      “家事审判中不仅要‘明是非’,更要‘合人情’,需要法官思之又思、细而再细。每起案件的审理,我们做到如我在诉听心声、换位思考疏情感、公平公正讲法理、因势利导促平衡、心平气顺人和,通过入情入理的渐进式调解解开当事人心结,化解矛盾纠纷。”谈起家事审判工作,李毅如是说。
      家长里短、是非恩怨,每一件家事案件背后,都有当事人不愿触碰的创伤。家事法官们在一桩桩案件中感受当事人的喜怒哀乐、在一次次裁判中见证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逐步由“全科大夫”蜕变为“专科医生”,游刃有余地将“法”的“理性”与“情”的“感性”完美融合起来。法庭还打造了“家事调解室”、家事审判长廊,为当事人营造友善和谐的氛围。近3年,西山法庭共受理家事类案件920件。

    “上门质检”开出“失眠良方”

      西山法庭的法官们不仅深耕家事审判领域,还将职能前移,在审判之外寻找法理情的结合点,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法官,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噪音吵得我头疼,这可怎么办呀?”一天,一名当事人满面愁容地走进法庭,对着法官诉起苦来。这名当事人称,一到供暖季,他在家里总能听到噪音,声音虽不大,但一直不停地响,非常影响睡眠。几年来,他曾多次找物业公司寻求解决,但始终得不到结果。这件事已然成了他的一大心病。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了解情况,法官先是与太原市环保局、太原市公安局万柏林分局、万柏林区住建局等多家部门了解噪音污染检测方式及解决方案,但由于客观障碍未能寻求到结果。法官当即决定入户探究实情,并于夜晚11点,同热力公司、物业公司上门对房屋进行“质检”,多次往返于卧室、卫生间、楼层设备间等,直至凌晨结束现场工作仍无法明确声音源头。
      “法官你听,就是这个嗡嗡声。”虽听到的并非如当事人所述般感觉,但法官躺在当事人卧室的床上辗转反侧。本着为民司法的初心使命,为了消除当事人的烦恼,此后法官多次组织双方协商解决方案,以电话、面对面等形式不断沟通并调整解决方案,逐渐缩小分歧,共同探索最优方案,终于,历经一个多月,在各方的努力下,当事人家中的噪音问题得以解决。
      当事人睡上了安稳觉,再也没有到法院诉过苦。“法官办案不能只局限于坐堂审判,得走到群众的身边去,会和群众共情,真正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给出圆满的解决方案。”长期扎根基层的李毅有他独特的见解。
      “法断家务事,和解眼前忧。”西山法庭始终秉持着“案结只是逗号、事了仅是分号、人和民安才是完美句号”的办案理念,着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在家长里短中找寻问题的突破口,做群众身边的“解铃人”。

    本报记者曹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27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2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20期

    • 第2024-05-17期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5期

    • 第2024-05-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