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市县新闻

吉县:金融精准扶贫创新路

  近年来,吉县把金融扶贫作为撬动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的重要杠杆,引导全县各金融机构围绕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战略规划,采取靶向定位、“五力”齐发的工作措施,主动作为、破解难题,精准施策、解决短板,彰显了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职能作用。累计发放“三农”信贷资金3.65亿元,直接为贫困户提供贷款1094.53万元,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81个,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0余人,金融支持对苹果主导产业贡献度达40%以上,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吉县预计近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建平台、聚合力
  在帮扶目标任务上解决帮扶谁的问题
  为凝聚辖内各金融机构助力脱贫攻坚的“拳头”,吉县成立了“吉县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吉县金融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服务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各涉农金融机构在扶贫攻坚中的主要职责和社会责任;适时监测信贷投放、创新产品、利率、基础金融服务及金融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效评估,坚持季度通报,共推送报告36份。在金融机构中选派了69名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驻村包联。通过三项联动机制有效运作,从源头上为金融助力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与此同时,吉县县人行与扶贫局等职能部门对接,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对接政策,对接数据,采取“挂图作战”方式,了解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脱贫目标及各职能部门扶持方向、项目、区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息,做到底子清、措施准、数据实。农信社聚焦“一户一档”,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服务需求,设计涵盖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劳动技能、金融需求等6大类31项指标的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档案,对全县51个贫困村、7621户进行了摸底登记,厘清了金融扶贫措施。
  精准聚焦、优惠利率
  在帮扶项目措施上解决怎么帮的问题
  吉县县人行会同财政、扶贫、农信社、邮储银行还签订了《精准扶贫信贷支持合作框架协议》,吉县扶贫局分别在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注入500万元和3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人行和财政局作为监督方负责督促金融机构信贷资金8倍的放大效应和涉农贷款比例的投放,优化吉县“扶贫资金+金融资金+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对贫困农户发放不抵(质)押、无保证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的“富民贷”。农信社通过精准扶贫贷、产业扶贫贷、强农贷、富民贷、仓储贷等信贷品种,通过上门服务,简化贷款手续,推行“阳光信贷”,一次授信、分次使用等措施,向“十大龙头企业”、“百片苹果园区”、“千个精品果园”、“万户专业果农”实现点对点精准服务。比如利用扶贫再贷款为吉县智林农林牧专业合作社47户社员发放119万元贷款,社员以入股方式参股分红,并与93户农户、13户精准扶贫户分别签订了劳务帮扶协议。又如为吉县恒丰果业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苹果贮藏企业发放了500万元扶贫再贷款,支持企业与周边350余户,1200人(48户贫困户157人)签订了扶贫带动和劳务协议,年内户均增加收入1.1万元。近年来,吉县累计发放“苹果仓单质押贷款”1077笔,9.28亿元,带动18276户农户参与产业生产,家庭年均收入4万元以上。特别是去年5月份以来,农信社开发了“扶果贷”产品,利用扶贫再贷款为1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701.43万元,全年为贫困户减少融资成本160余万元。
  破难题、补短板
  在帮扶方式方法上解决帮什么的问题
  按照“因地制宜、由点到面、示范带动”的原则,引导、鼓励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创了“服务站+淘宝店”新模式。截至目前,吉县共设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81个,行政村金融服务站覆盖率为100%。截至2016年8月底,全县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累计办理小额取现1932笔,金额51.35万元;转账24752笔,金额1053万元;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同时,吉县不断优化金融信用环境。2016年以来,先后开展了金融知识进农村、进企业宣传活动。推进数据与信贷结合的“农户信用档案+金融机构+贫困户”模式,对全县85%以上的农户建立了经济档案,70%以上的农户进行了信用评级,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王媛 通讯员 王彦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1-17期

  • 第2017-01-16期

  • 第2017-01-15期

  • 第2017-01-14期

  • 第2017-01-13期

  • 第2017-01-12期

  • 第2017-01-11期

  • 第2017-01-10期

  • 第2017-01-09期

  • 第2017-01-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