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对于一个媒体来说,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媒体的灵魂。尽管媒体的功用最重要的是如实记录、高效传播,但一个媒体能否在传递信息之余还能给受众留下点余味,能否肩负起为时代而歌的责任?则必须要在新闻报道中体现文化。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化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感受颇深,那么怎样才能把文化报道做出文化味道呢?如同做菜,最值得探究的就是在原料选取(题材选择)、作料添加(品位确立)、上盘装饰(报道形式)等几方面的尝试。
一、题材选择:在厚重和鲜活里寻找文化支撑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而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其实这也回答了文化报道所囊括的核心问题。
文化的先天基因决定了文化新闻具有厚重性,因此任何一个文化事件都并不孤立,它背后隐藏的文化深度,其实需要记者在新闻采写中不断探究。比如,在2016年6月《山西晚报》追踪报道了电视剧《于成龙》在广西罗城杀青的新闻,这原本只是一个电视剧拍摄结束的简单信息,从题材上看并不属于“上好”的原材料,但记者通过查阅史料,实地体验,让一个简单的杀青新闻做出了点文化味。
文中开头写道:“公元1661年的五月初三,一个从山西永宁州(今吕梁方山)走出的44岁的汉子,踏上了赴任广西罗城知县的漫漫长路,荒蛮有闻、前路未卜,这一走就是80天。当他历经艰险终于踏上罗城的土地时,只见‘蒿草弥目,无人行径,可怜黄茅直抵城下。’这个人,就是被称作清朝‘一代廉吏’的于成龙,而罗城就是他政治生命的起点……随着该剧在罗城的杀青,”于成龙“以归来的姿态诉说着一场盛大的开始,也以开始的姿态宣告着一场盛大的归来……”
其实,文化新闻的题材选择很宽泛,从新闻报道的实践来看,不同时期的文化新闻其外延是不断扩张的。传统文化新闻以文艺题材为主:文学、戏剧、舞蹈、美术、电影、电视等等,但随着时代发展,宏大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建设以及通俗的娱乐文化等都补充到文化新闻中,广泛涉及现代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科学文化、网络文化、市民文化等各领域的文化现象。作为记者,只有不断深入到这些文化现象中,才能挖掘出鲜活的“原材料”,烹出一桌文化大餐。
二、品位确立:在小文化里拓展大文化格局
品位如同文化,其实也是很泛的概念,它是形象的展示、内在气质的复出、人生价值的体验、道德修养的内涵,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品位既是儒雅的,又是崇高的。而品位用在文化新闻中,意义就是引领,让你“尝”过最好的味道,就会自然提升审美能力。如何体现呢?
1.结合热点和知识点
捕捉热点应该说是新闻的第一要务,不忽视“小新闻”,因为小切口里往往蕴藏着大新闻,只有媒体的格局、记者的格局变大了,报道的品位才得以提升。2015年12月29日《山西晚报》的一篇《青铜文物再现“神秘”中山国》可以说是很好的示范。这其实是一个“古中山国文物展”开展的新闻,但记者敏锐捕捉到了当时一部热剧《芈月传》正在播出,让人们对战国时期充满了无限好奇,以此切入,辅以知识性的拓展,让文章的品位瞬间提升。
2.把握历史性和时代性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很多新闻虽然是现在发生,但也有它的历史渊源。在日常的文化新闻报道中,这些都是最应该着重开掘的。关于文化新闻的历史性前面已有叙述,而时代性对于文化报道来说也是品位提升的关键,很多选题是具有时代性的,深入进去就能将其拓展为“大文化”。依笔者自己的经验,当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之时,顺势推出《山西电影市场这块蛋糕有多大?》的市场分析性报道;当“一带一路”的概念提出,借势采访梳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的文化资源,及时推出相关特刊……这些时代性的判断、思考、资源整合都为媒体品位奠定了基础。
三、报道形式:在多种风格中精雕个性新闻
水无常形,文无定法。明明材料很好,却写不出让人爱看的好新闻,这就是报道形式的问题了,“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亦如大酒店的菜品,能抬高身价的不仅仅是菜品本身、更是它的精雕细作。笔者也有点关于包装文化新闻的小心得:
1.借物言情
2017年山西新闻奖二等奖的一篇文化稿《贾樟柯的面馆就叫“山河故人”》是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它刊载于2016年3月的《山西晚报》。当时著名导演贾樟柯离开北京回乡开面馆的新闻正在风头,记者通过对贾樟柯的专访,对汾阳当地民俗与贾樟柯乡情追忆的交织描绘,为读者展现出山西丰富的人情、民俗以及一个重磅文化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它的包装形式就是一顿面馆的饭,文尾道:“三月,初春,山河故人面馆外的街道,已经熙熙攘攘起来,但它依然寂静,等待主人精心的打磨。贾樟柯要让它诠释一种家乡的味道,一种故人相见的情谊。这一种诠释,是淡淡的乡愁,飘散在汾阳的饭菜之中……”行文轻松、潇洒,很是耐读。
2.以景喻物
笔者曾有几篇得到赞赏、获奖的旧作曾用过这样的形式,2007年12月,著名景点乔家大院深陷股权风波,在《乔家大院:踏歌走过二十一载》一文的开头写道:“12月26日,雾锁三晋。在此之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乔家大院的经营权,被当地政府当作股本,拟投入新成立的‘山西乔家大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此刻,这座拥有250余年历史的古老宅院之处境,似乎在另一层薄雾中若隐若现。”文尾则写:“离开乔家大院时,雾气仍然弥散在空气中。省气象台预报,12月28日前后,晋中地区有雪;29日,将雪过天晴……”很显然,这些包装形式一用,文章的可读性大大提升。
其实,文化新闻无论怎么“烹制”,都离不开文化的核心要义“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只要紧扣以上几点写作方法,文化新闻便能被赋予全新的味道!
作者:山西晚报 范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