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论坛

浅谈全媒体时代纸媒的“融模式”

  从微博、微信,到客户端、播客,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势不可挡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和途径。
  人们把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新的传播形态称做全媒体。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当前,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资讯、信息交流、娱乐消遣已成习惯,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有数字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有6.88亿互联网网民,其中,使用手机上网者已有6.2亿之多,在全球网民中排行首位。
  全媒体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对纸媒却是一个空前的考验。许多人绝望地说:纸媒的末日到了。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纸媒因其排版、印刷、物流、销售等环节的制约,无法在时效性上与网媒相比,但纸媒内容的权威性,却是其独有的超越其他媒体的内在能力的表现,这也正是纸媒一直以来的立命之本。
  了解了自身的优劣势和对生存的判定,还要了解新媒体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前景。这样,更便于我们相融相生。简单而言,相较于纸媒,新媒体具有更快捷、更贴心、更直接的感官享受,快餐式的新闻,口语化的表达,更符合当今生活的快节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
  无论纸媒还是新媒体,笼统地讲,无非是传递信息的一个工具、一个渠道,抑或一个载体、一个技术手段而已。新媒体的出现,也只是中介物的升级换代。如此说来,尚不至于悲观哀叹。正如电子书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书籍一样。所以,当务之急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让纸媒适应发展所需。
  笔者认为:当今纸媒的立命之本,应该是迅速打造自己的融模式。而要打造真正的融模式,必须有以下三个前提——一是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由“专家”变为“杂家”,不能再是单纯的文字或摄影记者,唯有使自己成为“全能型”记者,才能乘上全媒体时代的“高速列车”;二是纸媒必须打破现今部门的固有对口设置,扩大部门和记者的“领地”,让其机制更活,脑子更灵;三是媒体决策者必须思想高度融合,思路高度统一,畏缩者、等待者、观望者,必将一事无成。
  其实,早在10年前,报媒便有联合之象,即不在同一区域的媒体,进行版面互动或新闻互补,当时称作互动。但说白了,这样的合作只能叫做联合。近几年,大多纸媒都搭建起了全媒体平台,有的是将多个报社的采访部门合并在一起,组建起全媒体新闻中心;有的采取“报网合一”的形式,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有的是建立微博、公众号等,自我延伸触角,拓展平台。
  从真正意义上来讲,这些也只能算作一种资源的整合,大多没达到预期效果,更没达到我们理想中的深度融合的希冀。
  有资料表明,在2014年到2016年间,国内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未来3至5年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90%以上的报刊出版单位出台了媒体融合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
  传统媒体争而向前,为的就是不落伍,不掉队。
  众所周知,党的十九大期间,各家媒体为了增强报道的吸引力、传播力,在手段创新上可谓下足了功夫,除了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直播外,可视化新闻、VR技术大量涌现。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不管纸媒还是新媒体,其终极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达到深度融合,而全媒体的传播方式是极其丰富的。
  所以说,纸媒要想修身立命于全媒体时代,必须经过联合、整合、融合的过程,迅速实现各种资源的互联互通,内容由分散向集中挺进,渠道由单一向立体演进。向数字化进军,就是要让各种平台融合升级,真正产生“1+N=大写一”的融模式效果。这里的“1”是指纸媒,“N”表示相融的平台,“一”则是我们期待中的、能横刀立马于全媒体时代的融合新面孔。
  真正的融模式,简单来讲,就是让网络技术平台和信息内容深度融合集成。
  以《廊坊日报》为例,2013年起实施一系列改革,最终有了“三报一刊一网一端十四微一屏一栏一台”8大类23个媒体发布终端,形成了滚动式、全天候、立体化传播的工作业态,新媒体用户达到150万,影响用户800万,既提高了媒体影响力和传播力,也间接为媒体带来了经济效益。
  浙报集团把“中央厨房”建设成为集团各种媒介资源、新闻资源、生产资源的整合器,横向从纸媒到移动端,从技术到管理的全媒体全部门,纵向从采编到运营、从服务到经营的全环节,都通过“中央厨房”重新配置,实现了精彩转身。
  这是两个深度融合成功案例。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真融实干,就不仅要实现采编流程改造,还要推进新闻理念、组织架构和考核管理体系的重构,从技术到管理、从采编到运营,全环节全链条进行变革。
  融模式,融的是理念和思路,合的是内容和技术。媒体的深度融合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不能把相加当相融,把凑合当融合,如果不能通过完善运营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等,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整合优化资源,就不能为融合转型提供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只会劳师袭远,事倍而无功。
  在实现以上实质性内容的改造和再造后,最关键的还要解决人才困局。
  纸媒应该迅速引导采编人员学习新媒体报道技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融合产品的策划和制作中去,通过内部挖掘潜力,让采编人员成为多面手,打造出一支会使“十八般兵器”的新生力量。
  不管技术手段有多丰富,传播途径有多少条,策划有多么重要,在全媒体时代,内容依然为王。内容不精、不吸引人,不管你装备有多优良,终究也只会是昙花一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方面多下功夫。
  当今,内容的生产者层出不穷而趋向多元,受众根本不必担心有看不到、找不到的内容,而是会有看不到想看的内容和找不到想找的内容的顾虑。这恰恰给了精于文字的纸媒大好机会。首先,要绝对避免同质化,不断推出个性化的选题策划;其次,要学会整合文字,改变文风,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写出精品,借助融模式进行传播。所以说,最实际的还是好新闻、好信息。好的内容才是赢得受众的关键。
  全媒体时代的纸媒融模式,一定要构建起合而为一的体系,思想观念上统一,真正突破“地区封锁、行业壁垒、所有制障碍”的枷锁,找准方向,砥砺前行;一定要牢牢打好根基,建立统一的人才管理体系,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让记者实现完美转型;一定要以大数据智能分析工具作为技术支撑,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次发布”的智能生产传播平台,真正做到内容的精心创作和产品的精准定位。
  总之,纸媒的融模式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个花瓶,我们必须以深度融合为目标,才能赢得机遇,赢得优势,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时代,变则通,融则通,既是纸媒生存之道,也是纸媒必行之路。

作者:山西日报 范珉菲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18期

  • 第2017-12-17期

  • 第2017-12-16期

  • 第2017-12-15期

  • 第2017-12-14期

  • 第2017-12-13期

  • 第2017-12-12期

  • 第2017-12-11期

  • 第2017-12-10期

  • 第2017-12-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